[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副车架的吸能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3724.1 | 申请日: | 201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41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王月;肖海涛;刘卫国;周大永;吴成明;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蔡正保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车架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副车架的吸能结构。
汽车副车架是对舒适性和操控性影响较大的车身结构之一,可以看成是前后车桥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并非完整的车架,只是支撑前后车桥、悬挂的支架。副车架的主要作用是阻隔振动和噪声,减少其直接进入车厢,所以大多出现在豪华的轿车和越野车上。副车架一般包括前横梁以及两根与前横梁相连接的纵梁,这两根纵梁不同于车身纵梁,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撞击力通过车身纵梁传递给副车架的前横梁以及两根纵梁。
由于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汽车行驶速度的不断提高,行车安全越来越重要。而在所有汽车事故当中,与碰撞有关的事故占90%以上,而且正面碰撞是发生碰撞事故最频繁的碰撞形式。副车架作为车身的一个碰撞力传递部件之一,其本身的吸能效果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01020523812.1)公开了一种压溃吸能式副车架,包括车架本体,前横梁,两根跨接在车架本体和前横梁之间的纵梁,所述纵梁上设有诱溃结构,诱溃结构为在纵梁左右两侧表面上沿周向设置的沟槽。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副车架纵梁会以压溃的方式变形,避免了副车架纵梁发生弯折变形,从而缩短车体前后距离,严重挤压车内空间的问题。该专利中的副车架虽然能够吸收碰撞能量,但是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撞击力需要通过车身纵梁传递给副车架前横梁,然后再传递给副车架纵梁,该传递过程意味着车身纵梁会先产生变形,副车架对碰撞能量的吸收不够及时,且仅仅是副车架纵梁的变形吸能效果有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副车架的吸能结构,该汽车副车架的吸能结构不但能够吸收碰撞能量,而且能够将碰撞能量直接传递给副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副车架的吸能结构,设置在汽车前保险杠与副车架之间,所述副车架包括一前横梁和分别固连在前横梁两端的左纵梁与右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包括若干个呈筒状且受力时能够发生变形的壳体,所述每个壳体的轴向与车体前后方向一致且每个壳体的一端与前横梁的前端面相固连,另一端位于汽车前保险杠内侧。
左纵梁与右纵梁均沿车体方向布置,发生碰撞时,副车架的前横梁与两根纵梁均能够通过变形吸收能量。壳体固定在前横梁的前方,能够与碰撞物正面接触,因此能够直接将碰撞能量第一时间传递给副车架,同时由于壳体的轴向与车体前后方向一致,其自身能够压溃式变形,吸收碰撞能量。
在上述的汽车副车架的吸能结构中,所述壳体呈方形筒状,壳体的一侧面上内凹形成一条形的诱导槽,所述诱导槽的条形方向与壳体的轴向相垂直。诱导槽通过冲压内凹,能够引导壳体进行变形,从而更好的吸收碰撞能量。
在上述的汽车副车架的吸能结构中,所述壳体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与左纵梁相对齐,另一个与右纵梁相对齐。由于前横梁的前方位置需要安装水箱,壳体的位置能够满足汽车其他部件的安装需求,而且壳体在将碰撞能量传递给前横梁的同时传递给纵梁。
在上述的汽车副车架的吸能结构中,所述壳体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与左纵梁相对齐,另一个与右纵梁相对齐。由于前横梁的前方位置需要安装水箱,壳体的位置能够满足汽车其他部件的安装需求,而且壳体在将碰撞能量传递给前横梁的同时传递给纵梁。
在上述的汽车副车架的吸能结构中,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均具有一连接部,上述的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连接部上。通过螺栓连接,方便壳体的拆卸与安装。
在上述的汽车副车架的吸能结构中,所述两壳体之间连接有一向车前方向凸出的圆弧形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通过螺栓固连在壳体的前端面上。当汽车正面撞击行人时,该横梁的变形吸能能够对行人小腿起到缓冲保护作用,减少对行人的伤害。
在上述的汽车副车架的吸能结构中,所述壳体采用钣金件冲压而成,在其一端的侧面上开设有两个用于连接前横梁的螺栓孔,另一端向两侧延伸出连接部二,在连接部二上开设有用于连接上述横梁的螺孔。冲压工艺简单,成本低;螺栓连接,方便拆装与更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副车架的吸能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壳体安装在前横梁的前端面上,因此能够将碰撞能量直接传递给副车架,使副车架及时变形吸能,减少车内乘员的伤害。
2、由于壳体为呈筒状的钣金件,且一侧面具有诱导槽,因此其自身能够变形吸能。
3、由于两个壳体之间设有横梁,能够对行人小腿起到缓冲作用,因此能够减少对行人的伤害。
图1是本汽车副车架的吸能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37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失效的副车架连接座
- 下一篇:一种拥有分体式转向节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