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对红霉素进行回收分离纯化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745127.1 | 申请日: | 2013-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96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昌胜;张钰馨;屈雪;余金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H17/08 | 分类号: | C07H17/08;C07H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203 | 代理人: | 程意意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分子 印迹 技术 红霉素 进行 回收 分离 纯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红霉素进行回收分离纯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红霉素是由红霉素链霉菌所产生的大环内酯系的代表性抗生素。主要针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抗菌性。临床上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亦用于溶血性
链球菌及肺炎球菌所致的呼吸道、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皮肤软组织等感染。此外,对白喉病人,医改聘及白喉抗毒素联用则疗效显著。
目前全世界红霉素的主要生产国为美国、意大利、日本、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印度、波兰及中国。
我国于1957年开始试制红霉素,并于1965年在上海第三制药厂正式投产。起始量较少,年产量仅为几顿,在其后的20年里增长缓慢,自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总产量一般维持在200吨左右,成平缓趋势。目前,我国红霉素年生产能力超过千吨。红霉素国内发酵水平一般维持在5000~6000u/mL,各厂各批次之间还存在很大波动,这与国外尚存在一定差距。“九五”期间,华东理工大学与西安制药厂合作,在红霉素发酵工艺研究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工业化生产上达到8000u/mL,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商品化的红霉素是经红霉素发酵液提取精制后得到的。在工艺方面,国外基本采用溶剂萃取法或大孔树脂吸附法制成红霉素的硫氰酸盐或乳酸盐等中间体复盐,然后再进一步转化为红霉素碱或其它红霉素盐,最终对红霉素碱重结晶已得到符合标准的红霉素产品。在红霉素重结晶精制过程中,大部分红霉素会经过析出沉淀过滤的方式被分离,但仍会有部分红霉素残留在结晶母液中。由于此时结晶母液中红霉素的浓度较低,杂质含量相对偏高,考虑到目前工艺和成本的问题,结晶后的母液通常是作为废水处理的。这就造成红霉素总收率的下降以及同时带来了不小的环境压力。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对红霉素进行回收分离纯化的方法,实现红霉素的高效选择性分离。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对红霉素进行回收和分离纯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甲基丙烯酸、交联剂、致孔剂、引发剂和模板分子红霉素混合,得到反应混合物(I)其中:
a.甲基丙烯酸与红霉素的摩尔比为20~2:1,b.甲基丙烯酸与交联剂的摩尔比为1.5~15:1,
c.致孔剂用量占反应混合物体积的60%~70%,及d.引发剂用量相对甲基丙烯酸的摩尔百分比为0.01%~1.0%;
(2)将分散剂聚乙烯醇溶于水中,聚乙烯醇的质量分数为0.25%~0.5%(m/m),得到分散相(II);
(3)将上述反应混合物(I)加入到分散相(II)中,I与II的体积比为1:8~15,进行分散聚合,聚合温度控制在50~60℃,反应时间为6~24小时;
(4)反应结束后,将合成的微球取出,清洗微球以除去致孔剂和模板分子红霉素,装填到分离柱管中,得到红霉素分子印迹分离柱;及
(5)将红霉素结晶母液废液加入到所述分离柱中,用水和有机溶剂冲洗所述分离柱以除去杂质,然后再用洗脱液洗脱,收集洗脱组分。
优选地,其中所述交联剂为二烯或三烯交联剂。
优选地,其中所述引发剂为有机过氧化化物或偶氮类化合物。
优选地,其中所述致孔剂为甲苯、氯仿或二氯甲烷。
优选地,其中所述分散剂为聚乙烯醇1750和聚乙烯醇1799的混合物,且聚乙烯醇1750和聚乙烯醇1799的质量比为0.33~3:1。
优选地,其中所述清洗微球使用醋酸、乙醇或它们的混合物。
优选地,其中所述冲洗分离柱所用有机溶剂为乙腈、丙酮、醋酸丁酯或它们的混合物,且其中所述洗脱液为氨水与甲醇或乙醇的混合液。
优选地,其中所述二烯交联剂为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烯交联剂为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
优选地,其中所述引发剂中所述过氧化物为过氧化苯甲酰,偶氮类化合物为偶氮二异丁腈.
优选地,其中所述洗脱液为26%氨水与甲醇或乙醇的混合液,且其中氨水的体积百分比为0~30%。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及突出性效果:以红霉素为模板分子,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采用分散聚合的方法,得到了可以与红霉素分子结构相匹配并特异性吸附的微球分离介质,从而实现了对工业结晶母液废水中红霉素的高效回收分离。分离介质吸附容量高,分离操作简单,回收率高。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451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