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土壤中细菌微生物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38524.1 | 申请日: | 2013-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3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关杰;关宇;江美玲;曹卉;王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大公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04 | 分类号: | C12Q1/04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116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壤 细菌 微生物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土壤中细菌微生物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微生物成矿学研究表明,微生物在地球的演化、矿产资源的形成、生命起源和现今人类生存环境净化,如二氧化碳的固定和重金属的固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的环境和营养条件刺激下,土壤中一些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或降解作用能显著快速析出多种矿物结晶,如碳酸盐、磷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硅华以及胞外聚合物等,而这在自然环境中可能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放大约1000倍才能看到,但也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微生物千姿百态,它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与繁衍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存在着。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较多,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大部分土壤微生物对作物生长发育是有益的,它们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和肥力演变等均有重大影响,首先,土壤微生物可以形成土壤结构。土壤并不是单纯的土壤颗粒和化肥的简单结合,作为土壤的活跃组成分,土壤微生物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通过代谢活动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以及分泌的有机酸等有助于土壤粒子形成大的团粒结构,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土壤。土壤微生物的区系组成、生物量及其生命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密切关系。土壤微生物最显著的成效就是分解有机质,比如作物的残根败叶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料等,只有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烂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作物利用,并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耕性。土壤微生物还可以分解矿物质,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物质的溶解。例如磷细菌能分解出磷矿石中的磷,钾细菌能分解出钾矿石中的钾,以利作物吸收利用,提高土壤肥力。另外,尿素的分解利用也离不开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将土壤中的矿质肥料加工成作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形态。土壤微生物还有固氮作用,氮气占空气组成的4/5,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某些微生物可借助其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够利用的固定态氮化物。从土壤微生物资源中分离筛选、检测微生物,是应该加强研究的重要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提供高效检测土壤中细菌微生物的方法,技术方案如下:
土壤中细菌微生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螺旋制板机将样品以阿基米德螺线的形式接种在琼脂平板上,输样量随着输液管从平板中心向边缘的移动而减少,经过培养后,将平板放在计数格上,此格划分成一些已知面积区间,菌落数即在此区间内计数,根据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代谢碳水化合物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把微量的放射性碳标记引入碳水化合物或盐类底物分子中,细菌生长时,底物被利用并释放出含放射性碳,通过自动化放射测定仪测量放射性碳标记的含量来确定细菌量。
所述方法用于检测固氮菌、硝化细菌和腐生细菌。
所述样品配制方法为取土壤做为实验用土,用去离子水制成悬浊液,振荡混匀20min,2℃存放。
所述每100g土壤加入1000ml水。
本发明土壤中细菌微生物检测方法,分析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成分含量,获得了较好的结果,方法操作简便,为土壤中微生物的检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非限制性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土壤中细菌微生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螺旋制板机将样品(每100g土壤加入1000ml水)以阿基米德螺线的形式接种在琼脂平板上,输样量随着输液管从平板中心向边缘的移动而减少,经过培养后,将平板放在计数格上,此格划分成一些已知面积区间,菌落数即在此区间内计数,根据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代谢碳水化合物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把微量的放射性碳标记引入碳水化合物或盐类底物分子中,细菌生长时,底物被利用并释放出含放射性碳,通过自动化放射测定仪测量放射性碳标记的含量来确定细菌量,方法用于检测固氮菌、硝化细菌和腐生细菌,样品配制方法为取土壤做为实验用土,用去离子水制成悬浊液,振荡混匀20min,2℃存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大公环境检测有限公司;,未经大连大公环境检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85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