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38998.9 | 申请日: | 2013-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21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李钟锡;洪坰国;千大焕;郑永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423;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彭益群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布置在n+型碳化硅衬底的第一表面上的多个n型柱区和n‑型外延层;布置在多个n型柱区和n‑型外延层上的p型外延层和n+区;穿过n+区和p型外延层并布置在多个n型柱区和n‑型外延层上的沟槽;布置在沟槽内的栅极绝缘膜;布置在栅极绝缘膜上的栅电极;布置在栅电极上的氧化膜;布置在p型外延层,n+区,和氧化膜上的源极电极;以及布置在n+型碳化硅衬底的第二表面上的漏极电极,其中沟槽的每个角部接触对应的n型柱区。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要求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2-0148602的优先权和权益,该专利申请在2012年12月18日在韩国专利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全部内容包括在此处以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碳化硅(SiC)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期趋势向大尺寸和大容量的应用装置不断发展,一种具有高击穿电压,高电流容量,和高速转换特征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已经成为必然。
因此对使用碳化硅(SiC)的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而不是使用硅的传统MOSFET,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具体地,开发了垂直沟槽MOSFET。
MOSFET是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数字和模拟电路中一种最普通的电场晶体管。
对于使用碳化硅的MOSFET,二氧化硅(SiO
上述在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本公开的理解,并且因此一种可包含非相关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对减小使用沟槽栅极的碳化硅MOSFET的导通电阻做出了努力。
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其包括:布置在n+型碳化硅衬底的第一表面上的多个n型柱区和一个n-型外延层;布置在多个n型柱区和n-型外延层上的p型外延层和n+区;穿过n+区和p型外延层,并布置在多个n型柱区和n-型外延层上的沟槽;布置在沟槽内的栅极绝缘膜;布置在栅极绝缘膜上的栅电极;布置在栅电极上的氧化膜;布置在p型外延层,n+区,和氧化膜上的源极电极;以及布置在n+型碳化硅衬底的第二表面上的漏极电极,其中沟槽的每个角部接触对应的n型柱区。
多个n型柱区的掺杂浓度可以高于n-型外延层的掺杂浓度。
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提供一种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n+型碳化硅衬底的第一表面上形成第一缓冲层图案从而露出n+型碳化硅衬底的第一表面的第一部分;通过n+型碳化硅衬底的第一表面的第一部分上的第一外延生长形成多个n型柱区;移除第一缓冲层图案从而露出n+型碳化硅衬底的第一表面的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与n+型碳化硅衬底的第一表面的第一部分相邻;在多个n型柱区上形成第二缓冲层图案;通过n+型碳化硅衬底的第一表面的第二部分上的第二外延生长形成n-型外延层;通过n-型外延层上的第三外延生长形成p型外延层;通过p型外延层上的第四外延生长形成n+区;以及通过穿过n+区和p型外延层,并蚀刻多个n型柱区和n-型外延层形成沟槽,其中沟槽的每个角部接触对应的n型柱区。
多个n型柱区和第一缓冲层图案可具有相同的厚度。
多个n型柱区与n-型外延层可具有相同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在形成n+区之后,在沟槽内形成栅极绝缘膜;在栅极绝缘膜上形成栅极电极;在栅极绝缘膜和栅极电极上形成氧化膜;以及在p型外延层,n+区,和氧化膜上形成源极电极并在n+型碳化硅衬底的第二表面上形成漏极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89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