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移动功能的起缝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77852.0 | 申请日: | 2013-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765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斌;李志强;张国伟;王聪;郑怀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6F19/00 | 分类号: | B66F19/00;B66F1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白振宇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移动 功能 起缝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自动化工程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用于废墟、洞穴等环境中的具有移动功能的起缝器。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板块之间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在这些地质带附近发生的地震,震源浅强度大,可造成潜在的大面积破坏及伤亡。地震和次生灾害使很多人失去了生命,历史上唐山大地震、四川汶川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等等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经济损失。
我国的地震主要是板内地震,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征。我国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因而成灾率较高。据统计数据显示,虽然中国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但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大约三分之一的地震发生在中国,多余50%的地震遇难者在中国,这意味着大约有6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于2004年10月成立了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目前地震救援设备虽种类繁多,但是设备高大、沉重等问题阻碍了救援设备的应用,设备总体的性能质量还有提高。
目前,国内外能够应用于地震救援的起缝设备包括液压起缝器、日本的BaribariⅠ和BaribariⅡ机器人等救援设备。但上述设备大都是依靠液压动力进行驱动,配套设备多、体积大很难应用于救援现场。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起缝设备无法满足现场救援要求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移动功能的起缝器。该起缝器能够用于废墟、洞穴等复杂环境条件下的电力驱动救援,具有结构坚固、运动灵活、步进起缝且起缝需求间距小等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起缝机构、摆臂机构、驱动机构及外壳,其中外壳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摆臂机构,每个摆臂机构上均安装有驱动所述起缝器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起缝机构安装在外壳内,包括电机组件、丝杠螺母组件及用于起缝的上起缝机构和下起缝机构,电机组件及丝杠螺母组件分别安装在外壳内的固定框上,丝杠螺母组件中的丝杠与电机组件连接,丝杠螺母组件中的螺母的上下两侧分别连接有所述上起缝机构和下起缝机构,该上起缝机构和下起缝机构均为平行四边形机构,电机组件通过丝杠螺母组件驱动所述上起缝机构和下起缝机构以相反的运动轨迹交替起缝。
其中:所述电机组件为一个或多个,当电机组件为多个时,分别安装在所述固定框上,每个电机组件驱动一个或多个丝杠螺母组件,当每个电机组件驱动多个丝杠螺母组件时,分别安装在所述固定框上,各丝杠螺母组件之间通过传动机构连接,任一个丝杠螺母组件与所述电机组件相连,由所述电机组件驱动各丝杠螺母组件同步动作,进而带动各丝杠螺母组件上的平行四边形机构动作;
所述上起缝机构和下起缝机构均为双摇杆机构,上起缝机构包括连接筒、上前起升臂、上后起升臂及起升臂,上前起升臂、上后起升臂、起升臂与连接筒相互铰接、构成位于丝杠螺母组件上方的平行四边形机构;所述下起缝机构包括下前起升臂、下后起升臂、扩张臂及所述连接筒,下前起升臂、下后起升臂、扩张臂与连接筒相互铰接、构成位于丝杠螺母组件下方的平行四边形机构;所述连接筒与所述丝杠螺母组件中的螺母相连,所述上前起升臂与下前起升臂连接后、铰接在该连接筒上,所述上后起升臂与下后起升臂连接后、铰接在所述连接筒上,所述起升臂分别与上前起升臂及上后起升臂铰接,所述扩张臂分别与下前起升臂及下后起升臂铰接;所述固定框上安装有上固定座,该上固定座上设有上固定轴,当丝杠螺母组件为多个时,所述上固定轴分别穿过每个丝杠螺母组件上的上前起升臂,在上固定轴上套接有上导向臂的一端,所述上导向臂的另一端与所述上前起升臂铰接;由同一个电机组件驱动的上起缝机构中的起升臂为主动起升臂,该主动起升臂通过连接轴可连接至少一个从动起升臂连动;所述起升臂的起缝面为齿状面,该起缝面为斜面,由上至下、由内向外倾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778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