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及车辆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06781.5 | 申请日: | 2013-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1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丁祎;刘利;康凯;高卫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身 框架结构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框架结构以及一种采用该框架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现在是城市交通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数量越来越多,车辆安全性能随着车辆技术的进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车辆安全性能分为两种,一种是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能,另一种是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车辆车身上的安全性能多数属于被动安全性能,而要使得车身提供很好的安全性能,其重要的指标就是在发生事故时最大限度的保护乘员的安全。车身的结构在发生事故时既要吸能,又要保证乘员的生存空间足够多。因此,车身安全性能要做的工作就非常多。
车辆在发生碰撞事故时情况各种各样,主要有正面、后面、侧面和翻滚几种工况。在正面和后面发生碰撞时,由于前后的溃缩空间比较大,保证乘员的生存空间相对容易一些的;在发生侧面碰撞和翻滚时,由于侧面和顶部的溃缩空间非常有限,相对于正面和后面的碰撞,驾乘人员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需要对车身结构进行改进,以显著提升车身在侧面碰撞和翻滚方面的安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或车体翻滚的时候,车身强度不足而造成的司机乘客伤亡事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框架结构,所述车身框架结构设置于车身中部,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呈框状,分别与车身顶部、车身侧B柱以及车身地板固定连接。
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包括上横梁、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下横梁,所述上横梁包括上横梁第一端和上横梁第二端,所述第一立柱包括第一立柱第一端和第一立柱第二端,所述第二立柱包括第二立柱第一端和第二立柱第二端,所述下横梁包括下横梁第一端和下横梁第二端,所述上横梁第一端和第一立柱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端和所述下横梁第一端连接,所述下横梁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立柱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立柱第一端和所述上横梁第二端连接。
其中,所述上横梁第一端包括上横梁第一端插接头,所述第一立柱第一端包括第一立柱第一端插接口,所述上横梁第一端插接头与第一立柱第一端插接口插合,并通过螺栓固定。
其中,所述上横梁第二端包括上横梁第二端插接头,所述第二立柱第一端包括第二立柱第一端插接口,所述上横梁第二端插接头与第二立柱第一端插接口插合,并通过螺栓固定。
其中,所述下横梁第一端包括下横梁第一端插接口,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端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端插接头,所述下横梁第一端插接口与第一立柱第二端插接头插合,并通过螺栓固定。
其中,所述下横梁第二端包括下横梁第二端插接口,所述第二立柱第二端包括第二立柱第二端插接头,所述下横梁第二端插接口与第二立柱第二端插接头插合,并通过螺栓固定。
其中,所述下横梁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横梁左梁、下横梁中梁以及下横梁右梁,所述下横梁左梁、下横梁中梁以及下横梁右梁之间依次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下横梁左梁具有下横梁左梁装配斜面,所述下横梁中梁具有下横梁中梁第一装配斜面和下横梁中梁第二装配斜面,所述下横梁右梁具有下横梁右梁装配斜面,所述下横梁左梁装配斜面与下横梁中梁第一装配斜面配合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下横梁右梁装配斜面与下横梁中梁第二装配斜面配合并通过螺栓固定。
其中,所述下横梁中梁横截面为上大下小的梯形,所述下横梁中梁第一装配斜面以及下横梁中梁第二装配斜面分别由上至下向外倾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所述车辆车体上设有以上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车身框架结构设置于车身中部,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呈框状,分别与车身顶部、车身侧B柱以及车身地板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强车体的强度,在车身侧撞以及翻滚的情况下,较好地保护司机乘客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车身框架结构安装在车辆上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车身框架结构与车身地板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车身框架结构整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车身框架结构爆炸图;
图5为本发明上横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立柱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下横梁左梁示意图。
[主要构件符号说明]
100: 车身;
200: 车身框架结构;
210: 上横梁;
220: 第一立柱;
230: 第二立柱;
240: 下横梁左梁;
250: 下横梁右梁;
260: 下横梁中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067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