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跨断块水平井组合平面相邻小断块开发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31134.2 | 申请日: | 2013-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10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王端平;杨勇;唐志军;王建;路智勇;许坚;赵开连;刘维霞;丁可新;徐赋海;王瑞;吴义志;胡罡;张红;薛玉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0 | 分类号: | E21B43/2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崔晓艳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跨断块 水平 组合 平面 相邻 小断块 开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杂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大幅度提高水驱采收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跨断块水平井组合平面相邻小断块开发的方法。
背景技术
断块油藏动用地质储量15.3亿吨(占胜利油田35.4%);年产油804万吨(占胜利油田29.5%),是胜利油区重要的油藏类型,目前含水高(91.2%),新区投入少,储采失衡问题突出。如何大幅度提高老区采收率、保持剩余可采储量保有量的规模,成为胜利断块油藏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断块油藏类型多样,复杂小断块平面上具有断裂系统复杂,断层多、断块破碎,单个断块面积小,油砂体多,储量小,该类断块构造破碎,部分自然断块含油面积小,难于形成注采井网,开发中多采用弹性开采或点状注水,水驱控制程度较低,采收率普遍较低。同时,由于地质认识存在渐进性,经构造重新落实后,小断层组合发生一定的变化,出现部分高点无井控制。因此,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断层夹角、构造高部位和无井控制区,但受到断层的分割,富集区连片性差,单个含油面积小导致复杂小断块储量控制程度低,水驱控制程度低,但单一小断块、小规模剩余油富集区单独钻井不经济。因此需要采用新的方法经济高效的开发这类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利用跨断块水平井组合平面相邻小断块开发的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跨断块水平井组合平面相邻小断块开发的方法,解决复杂小断块平面单个剩余油富集区钻井经济效益差问题,实现复杂小断块效益开发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利用跨断块水平井组合平面相邻小断块开发的方法,该利用跨断块水平井组合平面相邻小断块剩余油富集区开发的方法包括; 步骤1,通过精细地质研究和构造解释,明确研究区地质特征和构造特征;步骤2,根据断棱刻画技术确定断棱的形态和位置,利用图形拼接法和层位判别模式法对两盘对接关系及对接深度进行判别,确定断层两侧目标层位间的落差;步骤3,逐层、逐块的潜力分析,计算控制储量和增加可采储量,对平面上单一小断块、小规模剩余油富集区单独钻井不经济的断块进行优选,组合平面上相邻的小断块剩余油富集区;步骤4,优化设计跨断块水平井多个靶点的平面位置、垂向距顶距离、水平段长度;以及步骤5,通过优选标志层和三维地质模型跟踪,进行现场轨迹跟踪调控,判断钻进情况,明确钻头所在的地质位置,确保水平井成功钻遇目的油层。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在步骤1中,通过精细地质研究,明确目标层位的储层发育特征、物性特征、油水分布特征;通过精细构造解释,明确目标区构造特征和断裂系统组合特征。
在步骤2中,通常一条断层由多口井钻遇,根据多口井钻遇的断点垂深计算断层的倾角,根据地震解释的断层组合规律,计算各断块的宽度,根据井震模结合技术确定断棱的形态和位置,利用图形拼接法和层位判别模式法对两盘对接关系及对接深度进行判别,确定断层两侧目标层位间的落差,为优化靶点轨迹提供基础。
在步骤3中,综合考虑复杂结构井适用地质条件和经济政策界限这些因素,对平面上单一小断块、小规模剩余油富集区进行优选,通过跨断层水平井组合平面上相邻的小断块剩余油富集区。
在步骤4中,根据地震资料计算断层夹缝宽度,结合目标区地质构造特征,优化设计靶点位置和水平段长度。
在步骤4中,根据已完钻水平井资料进行层顶预判,计算靶点设计顶面构造深度。
在步骤4中,根据储层的韵律、物性特征和油水关系,优化设计各个靶点的距顶位置、距油水界面的距离。
在步骤5中,优选标志层控制入靶前的轨迹调整,制定风险预案,将钻进时可能遇到情况分析并制定对策,掌控现场施工情况,并将钻井轨迹上到三维地质模型上,根据模型本身具有的预测能力和随时更新能力,判断钻进情况,明确钻头所在的地质位置,确保水平井成功钻遇目的油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11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空气净化排风通道
- 下一篇:弯曲式掩护梁侧护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