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明隔热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48209.0 | 申请日: | 2013-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09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30 |
发明(设计)人: | 钟宝堂;钟松政;陈哲阳;张义和;傅怀广;萧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23/08;C08L69/00;C08L27/16;C08L23/12;C08L27/06;C08L27/08;C08L27/18;C08K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明 隔热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热组合物,尤其是一种具高透光率的隔热组合物。
背景技术
一般隔热膜商品大多于树脂材料中添加有染料、金属或云母、ATO或LaB6等,此类隔热膜最大的缺点在于其红外线(IR)阻隔性能不佳,因此隔热性能不佳;且其耐候性不佳,阳光久晒后易有褪色问题。此外,使用例如银多层溅镀膜的隔热商品,其隔热效果佳,但其最大的缺点在于银镀膜在空气中并不安定,此外,该等隔热膜的制程复杂且成本偏高。
已知隔热膜商品通常无法兼具高透光率及高隔热性。举例而言,添加氧化锑锡(SnO2:Sb,简称ATO)及氧化铟锡(SnO2:In,简称ITO)等透明氧化物导电材料的隔热膜商品,由于该透明氧化物导电材料的导电度较低,使得其等离子波长(约1000至2500纳米(nm))大于1000nm,因此,当添加于隔热膜材料时,虽提高隔热膜的可见光穿透率,但其红外线阻隔率往往小于50%,而具有较差的隔热性能。再者,于树脂材料中添加金属的隔热膜商品,虽具有50%的红外线隔绝率,但其可见光穿透率却只有50%。又,添加掺杂碱金属元素的氧化钨的隔热膜材料,则存在提高可见光穿透率时红外线阻隔性能不足;而提高红外线阻隔率时可见光穿透率又下降的问题。此外,若于隔热膜商品中添加等离子波长为700至1100nm的LaB6,则虽因其导电度较高而使隔热膜商品具有较佳的红外线阻隔率,然其可见光穿透率却不足。由此可知,已知隔热膜商品均无法于达到高透明度的同时,兼具高隔热的功效,因而无法提供符合各种应用需求的高性能隔热膜商品。因此,研发兼具高透明度及高隔热性能且具高安定性的隔热膜材料,以满足各式隔热材料应用的需求,仍为业界努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根据一具体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明隔热组合物,包括热塑性树脂材料及如下式(I)所示的化合物
MxWO3-yAy(I),
其中,M为碱金属元素,W为钨,O为氧,A为卤素,0<x≦1,0<y≦0.5。热塑性树脂材料选自由聚乙烯(Polyethylene,PE)、乙烯醋酸乙烯酯(Ethylene Vinyl Acetate,EVA)、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聚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ene,PTFE)、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聚酯(Polyester)及聚二氯乙烯(Polyvinylidene chloride,PVDC)所组成组的至少一种。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具体实施例的UV-VIS-IR光谱;
图2为根据具体实施例的UV-VIS-IR光谱;以及
图3为根据具体实施例的UV-VIS-IR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该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了解本发明的其它优点与功效。本发明也可通过其它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创作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
除非文中另有说明,否则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及“该”包括多个体。
除非文中另有说明,否则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包括“和/或”的含义。
一种透明隔热组合物,包括热塑性树脂材料及如下式(I)所示的化合物
MxWO3-yAy(I),
其中,M为碱金属元素,W为钨,O为氧,A为卤素,以及,0<x≦1,0<y≦0.5。
式(I)所示的化合物为具有阴阳离子共掺杂的氧化钨。根据一具体实施例,M为锂(Li)、钠(Na)、钾(K)、铷(Rb)、铯(Cs)或其组合。根据一具体实施例,A为氟(F)、氯(Cl)、溴(Br)、碘(I)或其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82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