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31570.6 | 申请日: | 2012-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99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井俊一朗;吉田浩一郎;三好贵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23/10 | 分类号: | C08L23/10;C08J3/20;C08L53/02;C08L7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丁香兰;李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脂 组合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聚苯醚树脂作为耐热性、机械性质、阻燃性和电性质优异的树脂而被广泛所知。具有这样的特性的聚苯醚树脂在汽车部件、电气·电子部件、办公设备、工业制品、建材等用途中被广泛使用,近年来,作为形成密闭型二次电池电池槽的树脂材料而受到关注。密闭型二次电池电池槽作为镍-氢电池等而被已知,以汽车等车辆为首,作为各种电气制品、工业机器的动力源而得到广泛使用,其需求正在增大。随着该需求,电池主体的性能提高,正在发展电池电池槽自身的小型轻量化和电容的增加。
以往,作为形成二次电池电池槽的树脂(二次电池电池槽用树脂),从成型性和耐热性的观点来看,使用例如ABS树脂、改性聚苯醚树脂。但是,这些树脂的抗透氢性差,因此存在引起电池性能的降低的问题。另外,ABS树脂及改性聚苯醚树脂的耐化学药品性差。因此,这些树脂对于汽车油等化学试剂的耐性不充分,所以存在无法作为汽车用途的二次电池电池槽等长期使用的问题。
作为用于消除这些问题的方案,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由包含结晶性聚烯烃树脂和聚苯醚系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密闭型二次电池电池槽。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使用了由聚苯醚树脂和聚烯烃树脂构成的聚合物合金的密闭型二次电池电池槽。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聚苯醚树脂以特定的形态分散于结晶性聚丙烯树脂中的树脂组合物。专利文献4~6公开了由聚苯醚系树脂和特定结构的结晶性聚丙烯构成的树脂组合物能够用作密闭型二次电池用电池槽。专利文献7公开了一种试图改良流痕(flow mark)的组合物。专利文献8公开了一种试图改良成型流动性的组合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1951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9-1208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97/00160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0-05800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060562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2-063873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09-241451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平11-1402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二次电池电池槽在例如汽车的发动机舱那样的高温环境下等严苛环境下使用的情况也逐渐增加。因此,对于作为二次电池电池槽的材料等使用的树脂组合物,例如,要求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使用时的机械强度的维持、耐热蠕变性等具有高水平的特性等。另一方面,二次电池电池槽在大型化·薄壁化等形状方面的要求也逐渐增加。
为了良好地制造这样的二次电池电池槽,需要作为原料的树脂组合物的成型流动性优异等。但是,一般来说,机械强度和成型流动性是相反的特性,难以以高水平兼顾这两种特性。另外,在二次电池电池槽的量产时若成型条件变动,则模具填充率有时会分布不均,还要求量产稳定性进一步改良。
然而,专利文献7所公开的组合物虽然通过使用分子量高的聚丙烯而改良了刚性及流痕,但是成型流动性的改良并不充分。专利文献8中记载的组合物虽然通过使用熔体流动速率(MFR)不同的聚丙烯而提高了MFR,但是成型流动性和流痕的改良并不充分。此外,近年来在成型大型部件等时,为了使痕迹不明显而多使用点浇口,关于流痕,要求在更严苛的条件下的改良。如此地,关于现有的树脂组合物,均衡地兼顾上述物性等还存在很大的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的第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树脂组合物,其能够维持成型流动性和耐热蠕变性,并且热老化性优异,进而成型品量产时的成型稳定性优异。另外,本发明的第二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树脂组合物,其能够维持刚性和耐冲击性,并且成型流动性更加优异,流痕得到改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制成以特定的比例至少包含特定的丙烯树脂、聚苯醚和混合剂的树脂组合物,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1〕
一种树脂组合物,
其包含总量100质量份的(a)聚丙烯树脂和(b)聚苯醚树脂、以及1~20质量份的(c)混合剂,其中,
在所述(a)成分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未经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315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