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头枕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88093.1 | 申请日: | 201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239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江斌;吴成明;杨安志;陈磊;魏新兰;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48 | 分类号: | B60N2/48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蔡正保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头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对汽车的性能的要求除在动力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之外,对于车辆的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各车企的汽车技术也不断的提高,在提高车辆性能方面的竞争力也已大大的降低了,而在人性化及舒适性上的竞争力则大大的提升了。为了保护驾驶员或乘客的颈部不易受伤,提高乘员乘坐的舒适性,减少驾驶员驾驶疲劳程度,现有的轿车的汽车座椅上都设有头枕,可供乘客与驾驶员抵靠。
现有的汽车座椅头枕均包括头枕本体和高度调节杆,头枕通过支架与座椅的倚靠相连接。现有的汽车座椅头枕舒适性都较差,乘员与驾驶员头部抵靠在上面,由于颈部与头枕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颈部不能抵靠在上面,乘坐时间久了后会感到颈部僵硬酸痛。中国专利申请(公告号:CN 201756076U)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头枕,包括头枕和与座椅连接的头枕支架,在头枕的内部设有若干个连接杆交叉连接,形成立体的网络结构,连接杆为弹性材料,连接杆之间的每个网格设为独立单元,内有填充物,填充物主要为发泡材料。该汽车座椅头枕由多个独立单元组成,由于连接杆的存在,独立单元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独立单元内的填充物可以倾斜适应不同的头部情况,可以有效的缓减头部的疲劳。该汽车座椅头枕虽然有效的提高了颈部的舒适性,但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晃动时,乘员或驾驶员的头部也会随之晃动,时间久了之后,也会造成颈部的疲劳,增加了因疲劳驾驶而造成的事故发生率,车辆驾驶的舒适性较差、安全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避免颈部晃动,缓减颈部疲劳,舒适性好,安全性高的汽车座椅头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座椅头枕,包括头枕本体和与头枕本体相固连的高度调节杆,头枕本体通过高度调节杆能与座椅的倚靠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头枕本体上设有能够供人体头部抵靠且限位的凹形槽,所述的凹形槽位于头枕本体的上半部。
本汽车座椅头枕通过在头枕本体上设置凹形槽,驾驶员及乘客可以将头抵靠在凹槽内,颈部也能够抵靠在头枕本体上,乘坐时间久了也不会感到颈部僵硬酸痛,同时凹形槽对头部具有一个限位的作用,不会随着汽车的晃动而转动,能够有效的避免因车辆晃动而引起的颈部疲劳,极大的提高了驾驶员与乘客的舒适性,同时也降低了因疲劳而造成的事故发生率,增加了车辆驾驶的安全性。
在上述的汽车座椅头枕中,所述的凹形槽的截面呈“V”字型。人体头部抵靠在“V”字型的凹形槽内,凹形槽的两侧面对人体的头部起到了一个限位作用,使得头部不会随着汽车的晃动而转动,有效的缓减了颈部疲劳,增加了车俩驾驶与乘坐的舒适性。
在上述的汽车座椅头枕中,所述的凹形槽的截面积从头枕本体的前端面往后端面方向依次递减。凹形槽的截面积从头枕本体的前端面往后端面方向依次递减设计,从而使得凹形槽两侧壁的与人体颈部之间的吻合度较好,抵靠在上面较为的舒适。
在上述的汽车座椅头枕中,所述的凹形槽两侧面的连接处的一端位于头枕本体的后端面上,另一端位于头枕本体前端面的中部。
在上述的汽车座椅头枕中,所述的凹形槽各侧面之间以及各侧面与头枕本体的前后端面之间的连接处均为圆弧过渡连接。驾驶员或乘客将头部抵靠在上面,不会有好像被上面东西抵住的感觉,较为的自然,舒适性较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座椅头枕能够有效的缓减颈部疲劳,降低了疲劳造成的事故发生率,车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都较好,结构也较为简单,所需成本也较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座椅头枕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头枕本体;2、高度调节杆;3、凹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880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卧式高速过滤罐
- 下一篇:通用型数字多模式全向阻尼液晶遥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