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动态时长调节功能的全红信号设置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8581.1 | 申请日: | 2012-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54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闫学东;李晓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7 | 分类号: | G08G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动态 调节 功能 信号 设置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动态时长调节功能的全红信号设置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道路交叉口处的信号灯,在一个黄灯信号时段结束后通常紧随着一个全红信号时段,即在这一时段中交叉口的所有信号灯均为红灯,在全红信号时段内交叉口任一进口道路的车辆都不允许越过停车线。交叉口处信号灯设置全红信号时段的目的在于,使黄灯信号时段期间(尤其是黄灯末尾)进入交叉口的车辆能够在冲突交通量还没释放之前通过冲突点,进而避免与冲突车辆的直角碰撞。
目前国内根据交叉口道路的宽窄将信号灯的全红信号时长设置为固定时长,一般为1至4秒。然而,闯红灯人员发生直角冲突的可能性是与其红灯进入时间存在逻辑上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相撞的可能性随着车辆在全红时段开始后进入交叉口的时间增加而增加。因而,由于机动车红灯进入时间的动态性,固定时长的全红信号的设置并不能使其减少闯红灯相撞事故的安全效益达到最优。此外,固定全红信号时段设置的不利之处还在于增加了交叉口延误时间,全红信号时段的这段时间不能被任何相位的驶出车辆利用。如果绿灯末尾没有冲突交通,全红信号时段的存在就不能提供任何安全效益反而会增加交叉口所有停车的交通延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叉口的通行效率。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具有动态时长调节功能的全红信号设置系统及方法,在保证减少闯红灯相撞事故的基础上使得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得到提高。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动态时长调节功能的全红信号设置系统,交叉口控制器与信号灯、第一检测模块、第二检测模块相连,所述系统包括:
交叉口控制器,用于采集信号灯信息,并当信号灯的绿灯剩余时间为预设时间时向第一检测模块发送第一启动信号,当信号灯的黄灯信号结束时向所述第一检测模块发送第一结束信号,并当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的第一检测结果为有车辆通过时启动全红信号,并向第二检测模块发送第二启动信号,当全红信号结束后向所述第二检测模块发送第二结束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二检测模块发送的第二检测结果对全红信号时长进行调整;
第一检测模块,用于接收交叉口控制器发送的第一启动信号和第一结束信号,检测在接收到所述第一启动信号和所述第一结束信号之间的时间段内是否有车辆通过,并在检测结束时将第一检测结果发送给所述交叉口控制器;
第二检测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交叉口控制器发送的所述第二启动信号和所述第二结束信号,检测闯红灯车辆速度和闯红灯车辆在到达停车线时全红信号时段开始后的时间,并将第二检测结果发送给所述交叉口控制器。
优选地,所述交叉口控制器的安装位置为交叉口行驶方向上的停车线边缘。
优选地,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的安装位置为远离交叉口方向距离停车线预设距离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第二检测模块的安装位置为交叉口行驶方向上的停车线处。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动态时长调节功能的全红信号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S1、交叉口控制器采集信号灯信息,当信号灯的绿灯剩余时间为预设时间时向第一检测模块发送第一启动信号,所述第一检测模块接收到所述第一启动信号后开始检测是否有车辆通过所述第一检测模块位于的位置;
S2、所述交叉口控制器在信号灯的黄灯信号结束时向所述第一检测模块发送第一结束信号,所述第一检测模块停止检测,并在停止检测后将第一检测结果发送给所述交叉口控制器;
S3、若所述第一检测结果为未有车辆通过,则取消全红信号;若所述第一检测结果有车辆通过,则启动全红信号,并向第二检测模块发送第二启动信号;
S4、所述第二检测模块接收到所述第二启动信号后,检测闯红灯车辆速度及闯红灯车辆在到达停车线时全红信号时段开始后的时间,
并根据第二检测结果对全红信号时长进行调整;
S5、当全红时长结束后,所述交叉口控制器向所述第二检测模块发送第二结束信号。
优选地,步骤S1中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的位置为距离停车线预设距离L位置处,且L通过以下公式确定:
L=TRE×V
其中,TRE为交叉口处闯红灯车辆在进入交叉口时红灯开始的时间;V为车辆速度。
优选地,TRE通过下式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85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层实木复合木地板
- 下一篇:屋面多功能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