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终端及其操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52007.8 | 申请日: | 2012-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9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刘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6F3/0488 | 分类号: | G06F3/0488;G06F3/048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 11330 | 代理人: | 郑瑜生 |
地址: | 10012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终端 及其 操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设备通信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操控方法。
背景技术
随时移动终端的触控屏幕不断增大,用户使用的功能越来越多,并且用户体验也逐渐提高。
然而,现有的移动终端设备,尤其是具有大屏幕的设备,当用户双手操控大屏幕移动终端时,会有手指,尤其是拇指接触不到的区域。另一方面,在用户一只手持有设备,另一只手需要处理其他事物时,由于远离手指的触控区域不方便接触,因此操控这类移动终端会带来不便。
有鉴于此,业界亟需解决现有移动终端的操作方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操控方法,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完成对移动终端的操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操控方法,用于解决现有移动终端提供的操控方式不便于用户操作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操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生成虚拟触控区域,所述虚拟触控区域叠加在移动终端的触控屏幕上;S2、检测所述虚拟触控区域上的触控操作;S3、根据检测到的触控操作的操作类型,确定并执行所述操作类型对应的操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虚拟触控区域生成模块,用于生成虚拟触控区域,所述虚拟触控区域叠加在移动终端的触控屏幕上;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虚拟触控区域上的触控操作;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的触控操作的操作类型,确定并执行所述操作类型对应的操作。
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及其操控方法技术方案中,当用户需要操控移动终端时,可以生成叠加在移动终端的触控屏幕上的虚拟触控区域,并直接对该虚拟触控区域进行操作,移动终端能够根据虚拟触控区域上的触控操作的操作类型,确定并执行相应操作类型对应的操作。即用户可以通过对虚拟触控区域操作以映射对移动终端的各种操作,将用户的各种触控操作简化到在虚拟触控区域实现,由于可以方便用户单手操控,与现有的操控方式相比,提高了用户操作的便捷性。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方法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法
现在参照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法。然而,本发明可以用许多不同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该认为局限于这里阐述的具体实施方法;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法是为了使本发明的公开彻底和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完整地传达本发明的思想、观念、目的、构思、参考方案和保护范围。附图中示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法的详细描述中使用的术语并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附图中,相同标号指代相同要素。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操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生成虚拟触控区域102(该虚拟触控区域102如图2中所示),虚拟触控区域102叠加在移动终端的触控屏幕100上(该触控屏幕100如图2中所示);
S2、检测虚拟触控区域102上的触控操作;
S3、根据检测到的触控操作的操作类型,确定并执行所述操作类型对应的操作。
通过上述流程,移动终端根据虚拟触控区域102上的动作可以控制终端的一些操作,例如,控制如图2中所示的定位图标101的动作。一般情况下,该虚拟触控区域102的面积大小相比触控屏幕100的面积而言会小很多,因此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操控方法可以方便用户单手操控,以提高用户操作的便捷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未经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20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