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氢催化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42652.1 | 申请日: | 2012-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13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26 |
发明(设计)人: | 刘东香;王海涛;徐学军;王继锋;冯小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7/19 | 分类号: | B01J27/19;B01J23/888;C10G4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氢 催化剂 组合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氢催化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柴油中的硫、氮及芳烃等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出的SOx、NOx、CH及碳烟等能导致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致癌物等,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基于此各国政府对大气清洁越来越关注,对车用柴油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未来清洁柴油规格正向着无硫化、低芳烃、低密度、高十六烷值的方向发展。
柴油加氢精制原料大多是直柴、焦柴、催柴等中的一种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油。近年原油的重质化、劣质化导致的原油高硫化趋势在进一步扩大,炼厂大量加工中东等地区的高含硫原油,使直溜柴油中的硫含量大幅度提高,催化裂化掺炼渣油、蜡油比例的上升使催化柴油中的一些高沸点大分子硫化物、氮化物及多环芳烃等聚集,实际柴油加氢精制原料的反应性能进一步降低,加工难度大大增加。
柴油馏分中的主要三类硫化物为烷基噻吩、烷基苯并噻吩和烷基二苯并噻吩。其脱硫的难易程度是噻吩<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β位有取代基的4-MDBT和4,6-DMDBT加氢脱硫反应活性最低。
许多研究发现柴油中的硫含量脱至50μg/g或10μg/g及以下时,取代基在4或4,6位的二苯并噻吩类硫化物仍存在。4-MDBT和4,6-DMDBT的S原子邻近的?位有取代基,对S原子在催化剂表面的端连吸附存在阻碍,致使其反应活性低,脱硫大部分通过芳环的平躺吸附,加氢路径来实现,尤其是 4,6-DMDBT的加氢脱硫反应,80%以上是通过加氢路径实现的。
原料油中的大分子碱性氮化物、多环芳烃等与4,6-DMDBT类硫化物结构具有相似性,反应机理具有相似性,都是芳环先加氢饱和,再进行下一步反应。这些类型的化合物会以类似的方式与催化剂表面相互作用,竞争吸附,相互阻滞其加氢反应。尤其是原料油中的大分子碱性氮化物,比含硫化合物和芳烃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容易得多,它的存在抑制加氢脱硫反应,特别是影响难以脱除的4,6-DMDBT的加氢脱硫。
催化剂优异的加氢性能,可提供更多的加氢活性中心,在超深度脱硫过程中更快、更多的转化氮化物、多环芳烃等,减少其对4-MDBT和4 ,6-DMDBT类硫化物加氢脱硫的影响,可更容易的实现低硫、低芳烃、低密度、高十六烷值清洁柴油的生产目的。
CN1289828A公开了一种馏分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含硅氧化铝为载体,P为助剂,W-Mo-Ni为活性组分,通过分段共浸技术负载活性金属。浸渍法活性金属负载量受限,无法获得更高金属总量,更高加氢性能的催化剂。同时在浸渍过程中引入助剂P虽能调变载体的表面性质,改善载体与活性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在浸渍过程中,磷与载体表面基团的作用会减弱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吸附,使活性组分易发生团聚,降低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分散度,从而降低催化剂活性。
CN101172261A公开了一种体相法制备的W-Mo-Ni加氢催化剂,该催化剂采用活性金属Ni、W组分及助剂的盐类混合溶液与偏铝酸钠溶液并流共沉淀生成NixWyOz复合氧化物前身物,然后与MoO3打浆混合、过滤、成型、活化为最终催化剂,活性金属的担载不受限制,可提供更多活性金属总量。但该催化剂在活性相形成之初的共沉淀过程中对颗粒物大小没有做任何限制,如果在这一步就形成了大的晶体颗粒,那么在以后的各步中很难使得最终催化剂得到高的比表面积,即使金属得到了均匀分布也会有部分包裹在大颗粒中的金属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成为无效组分,降低金属的利用率。同时因为金属含量高,物料的粘结性差,会影响挤出物的外观、强度等,增加催化剂使用过程中的磨耗。另外高金属含量的体相催化剂在挤条过程中,需要更大的动力消耗,对机械的磨损很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氢催化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使活性金属均匀分散的前提下,具有更小颗粒、更小簇团,提供更大的表面积,更多的棱边位,使反应物有较充分的化学吸附和转化场所,较大幅度提高催化剂的加氢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26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