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难消化糊精的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31298.2 | 申请日: | 2012-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07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徐勇;寇秀颖;骆海平;梁丽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1/308 | 分类号: | A23L1/308;A23L1/09;C08B30/18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李海波 |
地址: | 51030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化 糊精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淀粉深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来源于淀粉的难消化糊精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膳食纤维是一种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主要来自于植物的细胞壁,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树脂、果胶及木质素等。以溶解于水中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水溶性纤维与非水溶性纤维。膳食纤维主要来自于植物的细胞壁,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树脂、果胶及木质素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3种常见的非水溶性纤维,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而果胶和树胶等属于水溶性纤维,则存在于自然界的非纤维性物质中。
膳食纤维是健康饮食不可缺少的,纤维在保持消化系统健康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摄取足够的纤维也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以及其它疾病。纤维可以清洁消化壁和增强消化功能,纤维同时可稀释和加速食物中的致癌物质和有毒物质的移除,保护脆弱的消化道和预防结肠癌。纤维可减缓消化速度和最快速排泄胆固醇,所以可让血液中的血糖和胆固醇控制在最理想的水平。
虽然膳食纤维有很多的生理功能,但是随着人类饮食的精细化,膳食纤维的摄取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向。因此必须强化加工食品的膳食纤维含量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取。水溶性膳食纤维作为一种新型的膳食纤维可作为增稠剂、膨胀剂、配方助剂、填充剂等,主要应用于低能量、高纤维等功能性食品中,而且随着水溶性膳食纤维的种类不断增加,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难消化糊精是一种以淀粉为原料制造的水溶性膳食纤维,现有的难消化糊精的制备工艺是原料淀粉先经过酸热反应,然后用一种或者几种生物酶水解,水解的产物再经过精制工艺制备得到难消化糊精产品。现有工艺存在淀粉酸热反应时受热不均匀、反应时间长、淀粉容易碳化等问题,还需要进行生物酶水解工艺,导致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制备过程中淀粉受热更均匀,反应时间更短,工艺更简单,难消化糊精含量更高的难消化糊精的制备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一种难消化糊精的制备工艺,其特征是以淀粉为原料,经过酸热反应,在酸热反应过程中使用石蜡作为传热介质,获得难消化糊精粗品,难消化糊精粗品再经过精制处理得到难消化糊精产品。
进一步的,本发明提供的难消化糊精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两种具体步骤:
(1)向淀粉中加入酸,混合均匀,过滤,预干燥,用打粉机粉碎后过筛,将石蜡与预干燥后的淀粉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物加入到反应容器中温度升至150~270℃进行酸热反应,反应结束获得难消化糊精粗品,难消化糊精粗品再经过精制处理得到难消化糊精产品;
(2)向淀粉中加入酸,混合均匀,过滤,预干燥,用打粉机粉碎后过筛,将石蜡在反应容器中预热至150~270℃,然后将预干燥并打粉后的淀粉加入到反应容器中进行酸热反应,反应结束获得难消化糊精粗品,难消化糊精粗品再经过精制处理得到难消化糊精产品。
上述制备工艺中:
所述淀粉是玉米淀粉、小麦淀粉、木薯淀粉或马铃薯淀粉。
所述酸是盐酸、硫酸、硝酸和柠檬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酸的加入量为淀粉重量的0.05~0.5%。
所述预干燥的温度为80℃~110℃,预干燥直至水分含量少于5%。
所述打粉机粉碎后过20~60目筛。
所述石蜡是食品级石蜡或医药级石蜡。
所述石蜡的加入量为淀粉重量的10~200%。
所述酸热反应的时间是5~120分钟。
本发明工艺制备获得的难消化糊精是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外观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本发明通过在加热过程中使用石蜡作为传热介质,使淀粉受热更均匀,解决了反应时间长,淀粉容易碳化,难消化糊精含量低的问题,而且由于本发明工艺与现有工艺相比省去了酶制剂水解步骤,简化了工艺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未经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312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