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钩拆卸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92040.6 | 申请日: | 2012-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43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乔东;田世力;李高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67/00 | 分类号: | B62D67/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米文智 |
地址: | 0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钩 拆卸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拆除车辆连接器的方法,特别涉及用于16、17型车钩的一种车钩拆卸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拆卸16、17型车钩时,普遍采用叉车、起重机等工具设备,再配合机动液压系统通过压缩缓冲器将实现车钩的拆卸。这种拆卸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机动液压系统费用昂贵,使得拆卸成本较高;2、所用拆卸装置的整体体积较大,拆卸作业时所占场地也大,普适性差;3、各种设备之间配合较复杂,拆卸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廉、工作效率高、操作便捷、占地面积小的用于拆卸铁16、17型车钩的一种车钩拆卸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钩拆卸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机车或车辆牵引梁、后从板座与车钩的钩尾框后端之间设置千斤顶,所述千斤顶的顶部与钩尾框后端相接触,所述千斤顶的底部通过挡铁与后从板座相接触;
(2)为千斤顶加压,所述钩尾框向前方移动,令缓冲器处于压缩状态;
(3)拆卸钩尾销,将钩头解体;
(4)在所述钩尾框前端的上下凸台与前从板座之间设置垫铁;
(5)拆除千斤顶,拆解牵引梁下沿上的钩尾框托板,拆下钩尾框。
所述千斤顶为分离式液压千斤顶。
所述挡铁和垫铁的形状和大小与其所在空间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取得的技术进步为:
1、本发明的拆卸方法仅利用千斤顶、挡铁和垫铁并配合液压升降平车使用,即可实现车钩的拆卸,节省了大型机动液压系统,拆卸成本很低;
2、本发明各种工具之间配合简单,操作简捷,可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拆卸效率;
3、本发明所用设备简单,体积小,特别适用于作业场地小或室外无起重设备的情况,普适性强;
4、本发明还可以为铁路货车16、17型车钩分解检修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图;
图2为利用本发明的工作状态主视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其中,1、钩头;2、冲击座;3、牵引梁;4、前从板座;5、钩尾框托板;6、后从板座;7、千斤顶;8、挡铁;9、垫铁。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到图3所示并结合具体实际详细介绍本发明。
通常,车钩后部分的钩尾框、缓冲器、前从板整体安装于车体底架两端的牵引梁3内,前从板及缓冲器卡装在牵引梁3的前从板座4、后从板座6之间,钩尾框的下部靠钩尾框托板5托住。拆卸车钩过程中,首先要将车钩的钩头1部分与钩尾框部分分离,然后再将钩尾框从牵引梁3内拆卸下来,这样才能将车钩整体拆卸下来。要想将钩尾框从牵引梁3内拆下来,需要保证钩尾框与前从板座4、后从板座6之间可以活动,同时保证钩尾框托板5不再托住钩尾框。冲击座2在钩头1和车钩后部分之间,起缓冲作用。
本发明一种车钩拆卸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为:
(1)机车牵引梁3内的后从板座6的连接筋之间有一个凹陷部位,此凹陷部分与车钩钩尾框的后端存在一个空间,在此空间设置一个千斤顶7,千斤顶7的顶部与钩尾框的后端相接触,为了保证千斤顶可以7正常工作,在千斤顶7的底部与后从板座6连接筋之间设置了挡铁8。
(2)给千斤顶7加压,千斤顶7的顶部移动,从而推动钩尾框的后端,进而推动整个钩尾框向端梁方向移动,即向前方移动。这样钩尾框内的前从板也会在此推力下向前移动。由于前从板压在机车牵引梁3的前从板座4上,前从板座4不能移动,因此前从板便被前从板座4挡住不能向前移动。这样位于前从板和钩尾框后端之间的缓冲器就会处于被压缩的状态。
(3)上一步中由于钩尾框前移,释放了车钩的钩头1与钩尾框之间连接的拉力(或压力),使两者之间的钩尾销能够很容易的拆卸下来,进而将钩头1与钩尾框分离解体。
(4)在前面几步的作用下,钩尾框向前移动后,钩尾框前端的上下凸台与固定的机车牵引梁3上的前从板座4之间的间隙便会加大,此时,将一个垫铁9置于前从板座4与上下凸台之间,保证钩尾框的前端与前从板座4之间的间隙一直存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920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