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20106.0 | 申请日: | 2012-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7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黑川良介;夏山延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23/08 | 分类号: | C08L23/08;C08L67/04;C08L23/1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新红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性 弹性体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几乎不会产生环境负担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已经被用于以汽车内部组件为代表的各种部件中,例如落地式控制台与仪表板的保护涂层,以及汽车外部组件,例如窗口压条,因为它们可以通过用于常规热塑性树脂的模塑机进行加工,而且它们是可回收的和挠性的(参见JP 6-136205A)。
另一方面,近年来,倾倒塑料导致的环境污染以及焚化塑料时放出的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已经成为问题。在这种情势下,例如,可通过聚合由淀粉等发酵生产的乳酸而获得的聚乳酸作为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或一种碳-中性材料而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力。
但是,在目前的形势下,由于单独通过聚乳酸仅能得到低的抗冲击性,所以难以替代常规的石油原料衍生的树脂。为了赋予聚乳酸系聚合物的抗冲击性,已经提出了包括添加橡胶的方法(参见WO 2008/026632A)和包括添加热塑性树脂和接枝共聚物的方法(参见JP 2005-320409A)。
为此,已经发展了各种使用非石油原料衍生材料的环保塑料。但是,这些塑料中,许多塑料的力学性能、橡胶弹性等都较差,因此它们的应用领域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在目前的形势下,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几乎不会造成环境负担的、且具有优良力学性能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该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通过将10至90重量份的乙烯-α-烯烃系共聚物橡胶(A)、1至50重量份的非石油原料衍生的热塑性树脂(B)、0.01至20重量份的改性乙烯系共聚物(C)、1至50重量份的丙烯系聚合物(D)、0.001至5重量份的交联剂(E)和0至50重量份的矿物油系软化剂(F)熔融捏合而得到,其中,组分(A)、(B)、(D)和(F)的添加量是按照将所添加的组分(A)、(B)、(D)和(F)的总量认为是100重量份而计算出的量,而组分(C)和(E)的添加量是按照将所添加的组分(A)、(B)、(D)和(F)的总量认为是100重量份而计算出的量。
通过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几乎不会造成环境负担的、且具有优良力学性能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
(组分(A))
组分(A)是乙烯-α-烯烃系共聚物橡胶。组分(A)是共聚物,其具有衍生自乙烯的结构单元(即,乙烯单元)和衍生自具有3至10个碳原子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即,具有3至10个碳原子的α-烯烃的单元)。所述具有3至10个碳原子的α-烯烃的实例包括:丙烯、1-丁烯、2-甲基丙烯、1-戊烯、3-甲基-1-丁烯、1-己烯、4-甲基-1-戊烯和1-辛烯;这些烯烃中的一种或多种被使用。作为具有3至10个碳原子的α-烯烃,优选丙烯和1-丁烯,且丙烯是更优选的。
除了乙烯单元和这种具有3至10个碳原子的α-烯烃的单元之外,组分(A)还可以具有基于另一种单体的结构单元。这样的另一种单体的实例包括:具有4至8个碳原子的共轭二烯,例如1,3-丁二烯、2-甲基-1,3-丁二烯(即,异戊二烯)、1,3-戊二烯和2,3-二甲基-1,3-丁二烯;具有5至15个碳原子的非共轭二烯,例如二环戊二烯、5-亚乙基-2-降冰片烯、1,4-己二烯、1,5-二环辛二烯、7-甲基-1,6-辛二烯和5-乙烯基-2-降冰片烯;乙烯基酯化合物如乙酸乙烯酯;不饱和羧酸酯,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乙酯;以及不饱和羧酸,如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这些单体中的一种或多种被使用。5-亚乙基-2-降冰片烯和二环戊二烯是优选的。
组分(A)的乙烯单元的含量通常为30至90重量份,优选为40至80重量份;具有3至10个碳原子的α-烯烃单元的含量通常为10至70重量份,优选为15至60重量份;而不同于所述乙烯单元和α-烯烃单元的其它结构单元的含量通常为0至30重量份,优选为0至20重量份。将乙烯-α-烯烃系共聚物橡胶中的结构单元的总量认为是100重量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住友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01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吡唑并吡啶激酶抑制剂
- 下一篇:原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