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12925.0 | 申请日: | 2012-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34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黑木治;杉原毅;中川兴也;长尾邦昭;寺田荣;藏田三穗;伊吉章;渡边重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崔巍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车身 结构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车身结构以及该车身结构的制造方法,尤其涉及在悬架构成部件所贯穿的第一面部与相向于该第一面部的第二面部之间设置有支撑所述悬架构成部件的支撑部件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的车身中,安装有构成悬架装置的一部分的螺栓、螺母或悬架纵臂等各种部件(以下称作“悬架构成部件”)。悬架构成部件中,有沿上下方向贯穿构成各种框架或托架等的大致水平的板状部件而设置的悬架构成部件。此种悬架构成部件有时通过在所述板状部件上方隔开间隔设置的支撑部件来支撑。
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048050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中,如其图3所示,公开了一种用于对固定副框架后端部的螺栓进行支撑的结构。具体而言,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以从下侧跨在底板与前围板的边界部上的方式在这两板的下表面固定有突梁,并以贯穿该突梁的底面部的方式设置所述螺栓。另外,在突梁的底面部的上方且前围板的下方,设置有固定于突梁的支撑部件。所述螺栓在该支撑部件与突梁中的所述贯穿部这上下两处部位受到支撑。根据该专利文献1的技术,通过利用突梁与前围板之间的空间,能够将副框架固定用的所述螺栓设置在对悬架装置而言合适的高度,并且能够在所述的上下两处部位稳定地支撑该螺栓。
另外,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306135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2)中,如其图5所示,公开了一种用于支撑悬架梁安装用的螺栓的结构。具体而言,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悬架梁安装用的螺栓以贯穿被固定在底板的下表面上的纵梁的底面部的方式而设置。在纵梁的底面部的上方且底板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在纵梁上的支撑部件。所述螺栓在该支撑部件与纵梁中的所述贯穿部这上下两处部位受到支撑。根据该专利文献2的技术,通过利用纵梁与底板之间的空间,能够将所述悬架梁安装用的螺栓设置在对悬架装置而言合适的高度,并且能够在所述的上下两处部位稳定地支撑该螺栓。
然而,如所述专利文献1、2的技术那样,将用于支撑悬架构成部件的支撑部件设置在悬架构成部件所贯穿的第一板状部件与相向于该第一板状部件的第二板状部件之间时,存在以下问题:与悬架构成部件接合的所述支撑部件易因来自悬架装置侧的振动传递而振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所述车辆的车身结构是在由设置在悬架构成部件所贯穿的第一面部与相向于该第一面部的第二面部之间的支撑部件来支撑所述悬架构成部件的车身结构,其能够抑制所述支撑部件的振动。
本发明的车辆的车身结构是悬架构成部件的安装部周围的车身结构,所述悬架构成部件构成车辆的悬架装置的一部分。所述车身结构包括:第一面部,被所述悬架构成部件贯穿;第二面部,与所述第一面部相向设置;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面部与所述第二面部之间,并且支撑所述悬架构成部件。所述支撑部件经由与该支撑部件一体的或分体的加强体接合于所述第二面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悬架构成部件所贯穿的第一面部与相向于该第一面部的第二面部之间设置有支撑悬架构成部件的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经由加强体接合于所述第二面部,因此支撑部件的移动被该第二面部限制,该支撑部件的振动得到有效抑制。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支撑部件接合于所述第一面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支撑部件的振动。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面部,通过连接所述第一面部和所述第二面部而与该第一面部及第二面部一起形成闭合剖面;其中,所述支撑部件和所述加强体的至少一者接合于所述第三面部。
根据该结构,支撑部件的移动还被第三面部限制,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支撑部件的振动。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加强体与该加强体以外的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具有刚性结合部和柔性结合部,所述刚性结合部是被接合面彼此在相互抵接的状态下结合的结合部,所述柔性结合部是被接合面彼此经由衰减部件而结合的柔性结合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刚性结合部,加强体与其他部件牢固地接合,借助加强体的刚性提高效果得以确保,并且通过柔性结合部的衰减部件,加强体及所述支撑部件的振动得以衰减。由此,能够确保作为车身结构所需的刚性且抑制振动的传递,因此能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而且能降低噪音。并且,无须为了抑制振动传递而另外设置部件,因此具有既能避免车身重量的增加等又能达成上述效果的优点。
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加强体与所述第二面部的接合部包含所述柔性结合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29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