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14549.4 | 申请日: | 2012-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7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洲;卢桂鲜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保作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3/56 | 分类号: | A01N43/56;A01N43/40;A01P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冯琼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杀虫 组合 及其 制剂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制剂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
背景技术
刺吸式口器害虫,又称“五小”害虫,即蚜虫、蚧虫、叶螨、粉虱、蓟马五类害虫,它们均通过口器刺入植物的叶、嫩茎、叶鞘、花蕾、花萼、果实、块根、块茎等的组织,吸取细胞汁液,破坏叶片气孔、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并分泌有毒、有害物质,阻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从而造成如下主要病害症状:使叶片褪绿、发黄、发红、焦枯或形成虫瘿;病害芽畸形;使叶片、果皮呈锈色;使叶片成毛毡状;造成裂果。严重时可使植物落叶、落花、落果,甚至大面积植株枯死,造成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在我国,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每年因此类虫害而遭受的损失十分严重,因此使用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杀虫剂对保护农作物正常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杀虫剂品种较多,如吡虫啉、啶虫脒,但这些杀虫剂长期使用容易使害虫出现抗性。烯啶虫胺,具有卓越的内吸性、渗透作用、杀虫谱广、安全无药害,是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白粉虱、蚜虫、梨木虱、叶蝉、蓟马的换代产品。但是,烯啶虫胺对于咀嚼式口器害虫如鳞翅目甜菜夜蛾、鞘翅目象甲等却无效。
农作物在发生虫害时往往是多种虫害同时发生,因此,提供一种能够同时防治多种害虫并对咀嚼式口器害虫防效好的杀虫剂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使其能够同时防治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和缨翅目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和咀嚼式口器害虫,并对鳞翅目和鞘翅目的咀嚼式口器害虫的防治具有增效作用。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杀虫组合物,由氰虫酰胺和烯啶虫胺组成,所述氰虫酰胺与烯啶虫胺的重量比为1∶0.1-10。
氰虫酰胺(cyantraniliprole)是美国杜邦公司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氰虫酰胺属于昆虫鱼尼丁受体抑制剂,主要通过诱导昆虫鱼尼丁受体调控的胞内钙离子释放而表现出触杀和胃毒作用,可用于水稻、蔬菜、棉花等多种作物上害虫的防治,尤其是对各种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有特效,其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当前生产中使用的其他商品化杀虫剂品种,且对其他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基于此,氰虫酰胺被国际上誉为新一代高效杀虫剂。
烯啶虫胺化学名为(E)-N-(6-氯-3-吡啶甲基)-N-乙基-N′-甲基-2-;硝基亚乙基二胺,属于烟酰亚胺类化合物,是继吡虫啉、啶虫脒之后开发的又一种新型产品。具有卓越的内吸性、渗透作用、杀虫谱广、安全无药害。是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白粉虱、蚜虫、梨木虱、叶蝉、蓟马的换代产品。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对昆虫的轴状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与其它的新烟碱类化合物相似。
氰虫酰胺和烯啶虫胺结构不同,作用机理不同,由氰虫酰胺和烯啶虫胺组成的杀虫组合物扩大了杀虫谱,能同时防治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和缨翅目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和咀嚼式口器害虫,同时减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大幅度降低了用药成本,并且对人、畜、环境有极高的安全性。
不同杀虫剂活性组分混合后各活性成分由于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的差异,使得各活性成分之间的联合作用通常表示为增效作用、相加作用或拮抗作用。所谓增效作用就是不同物质间的相互协作作用,其产生的效果大于各个成分效果的总合;而相加作用就是其产生的效果等于各个成分效果的总合;拮抗作用是指两种物质作用于生物机体时,一种物质干扰另一种物质的效果,或彼此互相干扰对方的效果,使总体效果下降的现象。
本发明参照孙云沛(Sun YP)法评价本发明所述两种不同活性组分混合后的相互作用,其中,共毒系数明显大于100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明显小于100为拮抗作用,共毒系数等于100为相加作用。本发明通过计算氰虫酰胺和烯啶虫胺混用后的共毒系数,评价两者混用后效果,结果显示,所述氰虫酰胺与烯啶虫胺的重量比为1∶0.1-10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00。通过室外生物活性测定试验发现,所述氰虫酰胺与烯啶虫胺的重量比为1∶0.1-10的比例混合使用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优选的,所述氰虫酰胺与烯啶虫胺的重量比为1∶0.15-1.5,更优选为1∶0.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保作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联保作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45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