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驱动容性负载的有源下拉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9996.0 | 申请日: | 2012-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4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武锦;陈建武;吴旦昱;周磊;刘新宇;金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3K19/01 | 分类号: | H03K19/01;H03K17/2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负载 有源 下拉 电路 | ||
1.一种驱动容性负载的有源下拉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单元,连接于驱动单元,用于将输入信号转换为差分信号;
驱动单元,连接于延迟单元,用于提供有源驱动电流,并对驱动电流源的电流进行共享和重新分配;以及
延迟单元,用于对输出信号进行延时之后控制驱动单元中的驱动电流源,实现输出从高电平切换到低电平时,对负载电容快速放电;从低电平切换到高电平时,对负载电容快速充电;完成输出信号在高电平和低电平之间的快速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容性负载的有源下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单元由差分对晶体管和上拉电阻构成,对输入信号进行放大之后转换为差分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容性负载的有源下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单元包括:
第一晶体管(Q1),其基极与差分输入的同相端ViP相连,其发射极与第二晶体管(Q2)的发射极相连相连,且与第一电流源(I1)相连,标记为net1,其集电极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相连,且与驱动单元的第五晶体管(Q5)的基极相连,标记为net2;
第二晶体管(Q2),其基极与差分输入的反相端ViN相连,其发射极与net1相连,其集电极与第二电阻(R2)一端相连,且与驱动单元的第六晶体管(Q6)的基极相连,标记为net3;
第一电流源(I1),一端连接到电源电压VEE,另一端与net1相连;
第一电阻(R1),一端与net2相连,另一端接地;以及
第二电阻(R2),一端与net3相连,另一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容性负载的有源下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Q1)和第二晶体管(Q2)构成射极耦合对,分别接收差分信号ViP和ViN,并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将差分信号ViP和ViN转化为差分电压输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容性负载的有源下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分信号ViP和ViN是相位相反的差分信号,或者是一个接单端信号,另一个接单端信号的共模电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容性负载的有源下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是在传统射级跟随器基础上,引入延时单元,并将两个射级跟随器的驱动电流源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对驱动电流源的电流进行共享和重新分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容性负载的有源下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
第五晶体管(Q5),其基极与net2相连,其集电极接地,其发射极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反相输出端VoN,与延迟单元中第三电阻(R3)一端相连,且与第三晶体管(Q3)的集电极相连;
第三晶体管(Q3),其基极与延迟单元中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相连,标记为net4,其集电极与反相输出端VoN相连,其发射极与第三电流源(I3)相连,标记为net5;
晶体管第六晶体管(Q6),其基极与net3相连,其集电极接地,其发射极作为本发明的同相输出端VoP,与延迟单元中第四电阻(R4)相连,且与第四晶体管(Q4)的集电极相连;
第四晶体管(Q4),其基极与延迟单元中第四电阻(R4)相连,标记为net6,其集电极与VoP相连,其发射极与net5相连;
第三电流源(I3)的一端与net5相连,另一端与电源电压VEE相连;以及
第四电流源(I4)的一端与net5相连,另一端与电源电压VEE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容性负载的有源下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晶体管(Q3)和所述第四晶体管(Q4)为下拉晶体管,其发射极连接在一起,构成射极耦合对;当两个晶体管基极输入电压差大于阈值电压,则射极耦合对的电流将集中在基极电压较大的晶体管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容性负载的有源下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单元利用电阻和电容构成低通滤波器,具有延时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999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