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活性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210024633.7 | 申请日: | 2012-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97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林才;李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兰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7/12 | 分类号: | A61L27/12;A61L27/50;A61L27/56;C03C3/097;B01J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43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虹岭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活性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心生物活性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活性微球,例如生物活性玻璃微球等由于其良好的生物活性,已被广泛用于骨及牙齿的修复及药物释放载体材料的原料等医药领域。基于手术和药物辅料对机体的抗感染、最小伤害性及适应性等方面的要求,所述的活性微球颗粒一般要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挤出性及规则球形形貌。特别是在骨组织缺损填充手术中,不规则的颗粒的形态容易在人体内引起炎症反应,且影响骨形成的速度,因此,一般倾向于使用具有光滑表面的球形颗粒作为组织缺陷填充的材料。但目前现有的生物活性玻璃微球的制备方法并不能满足此种需求,或存在制备方法过于复杂等缺陷。
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01215153A,发明的一种合成生物玻璃超细粉体的方法,颗粒平均粒径在1μm,但是颗粒为无规则形貌,后处理过程包括机械球磨及冷冻处理,过程繁琐。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843994A,发明了一种仿生制备生活活性玻璃纳米颗粒的方法,颗粒粒径为20nm~50nm,颗粒形貌为球形,但采用的制备方法中大量使用有机溶剂,易造成身体伤害,且制备微乳液的过程过于繁琐,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及临床的需求,提供一种生物活性玻璃空心微球及其合成方法。本发明利用胶体化学原理,采用溶胶-凝胶制备工艺结合有机模板技术,制备具有球形形貌及空心结构的生物活性微球材料,制备出的微球具有良好的体外磷灰石形成活性、规则的形貌、窄的粒度分布及良好的生物活性,特别适用于骨组织的修复手术。
本发明的生物活性微球由CaO、P2O5和SiO2组成,按重量百分比计,CaO的含量为16~36%、P2O5为4%、SiO2为60~80%;所述的微球粒径为1~5μm,为空心球型。
本发明的生物活性微球采用正硅酸乙酯、磷酸三乙酯和四水硝酸钙制成,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无水乙醇与去离子水按体积比为2∶1的比例配制无水乙醇水溶液,将酸性催化剂溶于上述无水乙醇水溶液中,然后加入聚乙二醇,溶解后形成溶液A;其中,所述聚乙二醇与前躯体原料正硅酸乙酯的质量百分比为1∶8~1∶12,所述去离子水与前躯体原料正硅酸乙酯的摩尔百分比为8∶1;
(2)将所述前躯体原料正硅酸乙酯、磷酸三乙酯和四水硝酸钙依次加入上述溶液A中,溶解后形成溶胶B;其中,正硅酸乙酯、磷酸三乙酯和四水硝酸钙的摩尔比分别是60~80∶4∶16~36;
(3)将步骤(2)中得到的溶胶B于60℃下水热老化,得湿凝胶;
(4)将步骤(3)所得的湿凝胶用去离子水或无水乙醇清洗后,于37℃下干燥,得干凝胶;
(5)将步骤(4)所得的干凝胶研磨后在600℃~800℃的温度下,热处理得目标产品。
其中,步骤(1)所述的酸性催化剂为盐酸、柠檬酸、乳酸或乙酸。
步骤(1)所述的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4000、6000或10000。
步骤(1)具体方法可以为:将酸性催化剂溶于无水乙醇水溶液中后,磁力搅拌10分钟,加入聚乙二醇后继续搅拌1小时,溶解后形成溶液A。
所述步骤(1)的酸性催化剂与正硅酸乙酯的摩尔比范围为0.017~0.025。
所述步骤(2)也可包括以下步骤:在依次加入所述前躯体原料时,每加一种前躯体原料中间间隔搅拌30分钟,之后继续搅拌4小时,使前躯体原料充分水解,水解产物与聚乙二醇分子相互作用,组装形成无机-有机复合结构。
所述步骤(3)的老化时间优选24小时。
所述步骤(4)的干燥方式也可以为:先于37℃下干燥24小时后,再冷冻干燥24小时,最后得干凝胶。
所述步骤(5)的优选热处理时间为2~3小时,温度升高速度为10℃/分钟。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显著效果:本发明结合溶胶-凝胶法和模板剂自组装技术的优点,制得的生物活性微球粒径为1~5μm,粒度分布范围狭窄均匀、颗粒为具有空心结构,表面光滑的规则球形形貌;具有优良的流动性、可注射性及安全性。制备工艺简单、产量高、成分均匀,有效避免颗粒团聚,颗粒大小可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所制备的生物活性微球表面介孔分布曲线。
图2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1所制备的生物活性微球的透射电镜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兰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兰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46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