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箱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11432.3 | 申请日: | 2012-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65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林潇;方地委;马成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63/50 | 分类号: | F16H63/50;F16H59/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鹏松;杨楷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张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械式 自动 变速箱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动变速器的换挡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动变速器主要由变矩器、行星齿轮机构、液压控制系统、电子控制系统构成,其液压系统结构复杂,行星齿轮机构与变矩器机械结构庞大。
随着近些年汽车相关技术的发展,新一代的汽车智能控制日益完善,带来了更多的驾驶舒适性并相应地减少了驾驶疲劳。自动变速器技术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已成为现代中高端轿车的标准配置。因为自动变速箱控制器能自动根据车辆行驶状况和驾驶员驾驶意图,并结合控制器已标定的各个不同模式的换挡曲线自动变速变矩,驾驶者可以全神贯注地注视路面交通而无需手动操作换挡。
在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中电机作为主要的动力源之一,其工作转速范围大且工作效率高效区较广,不需要配备较多挡位就能实现较高的经济性和高车速。其挡位切换由一个电机驱动同步器完成摘挡、入挡等同步器位置/转速控制。但是,在换挡过程中,由于变速箱中动力源端与输出端的转矩及转速不匹配,在挡位脱离与结合时,很容易产生变速箱中动力源端与输出端之间的冲击,不但造成差的驾驶体验,而且容易损坏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箱的控制方法,其能够实现较好的转矩匹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用于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箱的控制方法,其包括:获得当前挡位与目标挡位,并比较当前挡位与目标挡位;若当前挡位与目标挡位相一致,则不干预动力源;若不一致,则通过查转矩调整斜率表生成目标转矩以及发出指令指示动力源调整转矩,并且判断转矩调整完成状态。
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通过在换挡时对动力源工作的干预,不但优化了车辆运行时的换挡品质,使挡位切换更加平滑,能够实现挡位的平顺切换,而且通过合理的方法能够满足驾驶员的驾驶需求,改善了驾驶性能,提高了驾驶舒适性。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特征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知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的目的设计,而不是作为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定,这是因为其应当参考附加的权利要求。还应当知道,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绘制附图,它们仅仅力图概念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
附图说明
一并阅读附图,参阅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发明,附图中同样的参考附图标记始终指代视图中同样的元件。
其中:
图1是根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箱的动力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箱的控制方法的状态转换示意框图;以及
图3是根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箱的控制方法时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图1显示根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箱的动力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箱的动力系统100包括整车控制器1、动力源控制器2、换挡致动器3、动力源4、变速箱5以及主减速器6。其中,整车控制器1通过例如CAN总线与动力源控制器2及换挡致动器3进行通信连接,以分别对动力源控制器2及换挡致动器3进行控制。动力源控制器2通过电源线与动力源4进行连接,以控制动力源4输出预期的转矩和转速。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动力源4为驱动电机,该动力源4通过三相电源线与动力源控制器2连接。变速箱5分别与动力源4、换挡致动器3以及主减速器6之间机械连接。可选地,换挡致动器3为换挡电机,也就是说采用电机作为驱动变速箱5内的挂挡装置(例如同步器)实现挂挡动作的执行机构。整车控制器1通过控制换挡致动器3的动作来实现变速箱5的挡位变换。变速箱5通过主减速器6将动力输出至车轮。整车控制器1包括换挡时序控制模块(未图示)及转矩/转速干预模块(未图示)。
图2显示根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箱的控制方法的状态转换示意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14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支撑杆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三级减速器的齿轮箱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