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氟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08015.7 | 申请日: | 2011-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13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杉山德英;松浦啓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27/12 | 分类号: | C08L27/12;C07C323/03;C08F214/18;C08F216/12;C08K5/37;C08L29/10;G02B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化 树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氟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及其固化物、使用该固化物的光学材料及光学元件以及新的含氟二硫醇化合物,具体涉及可获得热稳定性和粘接性良好的固化物的含氟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及其固化物、使用该固化物的光学材料及光学元件以及用于该含氟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新的含氟二硫醇化合物。
背景技术
白色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已作为下一代的高效照明光源登场,并不断进行使其亮度进一步提高的开发。白色LED模块为了保护发光元件而通过环氧树脂或有机硅树脂等透光性密封树脂密封。但是,如果发光元件的发热量随着今后投入的电力不断地增大而增大,则产生透光性密封树脂因发光元件达到高温而劣化的问题。透光性密封树脂的劣化会使来自发光元件的发光功率下降,缩短作为光源的寿命。
为了解决该问题,已提出了使用固化性透明氟树脂的方法(专利文献1)。该固化性透明氟树脂不含溶剂等挥发成分且具有流动性,其固化物的耐热性、耐光性良好,不会因劣化而发生着色,因此适合于大功率LED的透光密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9/096342号
发明的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固化性透明氟树脂的固化物的长期稳定性并不充分。要求在温度循环试验等可靠性试验中取得进一步的性能提高,必须应对所述试验中透光性密封树脂发生剥离而造成无法点亮等问题。另外,最近要求照明用LED灯具有高功率,有时为了防止因劣化而造成的功率下降,使用金作为布线材料,这时密封树脂的粘接性产生问题。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获得热稳定性和粘接性良好、适合于大功率LED用透光性密封材料的固化物的含氟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热稳定性和粘接性良好的上述含氟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物以及由该固化物形成的光学材料及通过该固化物透光密封的在可长时间使用方面可靠性高的发光元件。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为下述[1]~[15]的发明。
[1]含氟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包含具有聚合性双键的含氟聚合物(P)和硫醇化合物(S),其特征在于,
该含氟聚合物(P)是具有来源于含氟单烯烃(a)和不饱和侧链残存性的含氟二烯烃(b)的重复单元的共聚物,
相对于100质量份该含氟聚合物(P),包含0.01~1质量份该硫醇化合物(S)。
[2]如[1]的含氟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所述含氟单烯烃(a)为选自四氟乙烯、氯三氟乙烯和CF2=CFO-Rf的至少1种含氟单烯烃;式中,Rf表示碳数1~6的氟代烷基,氟代烷基中的碳原子间可具有醚性氧原子。
[3]如[2]的含氟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所述Rf是碳原子间可具有醚性氧原子的碳数1~6的全氟烷基。
[4]如[1]~[3]的含氟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所述含氟二烯烃(b)是以CF2=CFO-Q-OCF=CF2表示的含氟二烯烃;式中,Q表示碳数为3~8的氟代亚烷基,氟代亚烷基中的碳原子间可具有醚性氧原子。
[5]如[4]的含氟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所述Q是碳原子间可具有醚性氧原子的碳数为3~8的全氟亚烷基。
[6]如[1]的含氟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所述含氟聚合物(P)是四氟乙烯、至少1种以CF2=CFO-Rf1表示的全氟醚类、至少1种以CF2=CFO-Q1-OCF=CF2表示的全氟二烯烃的共聚物;式中,Rf1表示碳数1~6的全氟烷基,全氟烷基中的碳原子间可具有醚性氧原子,Q1表示碳数为3~8的全氟亚烷基,全氟亚烷基中的碳原子间可具有醚性氧原子。
[7]如[1]~[6]所述的含氟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所述含氟聚合物(P)的质均分子量(Mw)为3000~20000。
[8]如[1]~[7]所述的含氟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所述含氟聚合物(P)的聚合性双键的含量为0.1~2mmol/g。
[9]如[1]~[8]所述的含氟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所述硫醇化合物(S)是具有50~100℃的熔点的硫醇化合物。
[10]如[1]~[9]所述的含氟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所述硫醇化合物(S)是含氟硫醇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旭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80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