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通讯总线的混合动力电源分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74751.6 | 申请日: | 201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488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帅;朱祝阳;赵益宏;蔡伟杰;熊想涛;陈文强;潘之杰;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3 | 分类号: | B60R16/023;B60R16/03;B60W20/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通讯 总线 混合 动力 电源 分配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动力分配系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混合动力汽车的基于通讯总线的混合动力电源分配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通讯总线是汽车上常用的总线,一般都能够有效的进行通讯,通过网关将车辆上绝大部分的设备、电器、功能模块通讯连接,但是,目前的通讯总线总是将所有的设备的优先级由发送时间和发送判定帧的优先级来决定,这样设置,存在一个问题,也就是在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力汽车上,为了保持各个设备的通讯顺畅,需要大量的静态电流,所以一旦汽车电力不足,无法维持静态电流时,容易造成重要设备的静态电流不足的问题,导致大量的重要设备无法完成通讯工作,影响车辆的正常工作。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1804266U,公告日2011年4月20日,公开了一种重卡通讯CAN总线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络系统为车身控制器分别与动力系统网段CAN总线、车身系统网段CAN总线、LIN总线连接;动力系统网段CAN总线与动力和安全控制单元连接;车身系统网段CAN总线与车身控制单元连接;LIN总线与多个开关模块连接。此技术方案虽然能够实现通讯连接的基本目的,但是和现有的技术一样,存在移植至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力汽车上时,为了保持各个设备的通讯顺畅,需要大量的静态电流,所以一旦汽车电力不足,无法维持静态电流时,容易造成重要设备的静态电流不足的问题,导致大量的重要设备无法完成通讯工作,影响车辆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在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力汽车上,为了保持各个设备的通讯顺畅,需要大量的静态电流,所以一旦汽车电力不足,无法维持静态电流时,容易造成重要设备的静态电流不足,导致大量的重要设备无法完成通讯工作,影响车辆的正常工作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适用混合动力汽车的基于通讯总线的混合动力电源分配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通讯总线的混合动力电源分配系统,包括网关,汽车动力系统、辅助动力系统、车身控制系统和车辆舒适系统,所述的网关通过最高优先级的动力通讯总线与汽车动力系统电连接,所述的网关通过第二高优先级的辅助动力通讯总线与辅助动力系统电连接,所述的网关通过第三高优先级的车身控制通讯总线与车身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的网关通过最低优先级的车辆舒适通讯总线与车辆舒适系统电连接。这样设置,保证了最重要的汽车动力系统有最高的优先级,汽车可以在保证汽车动力系统静态电流的时候依次切除其他总线上的设备以节省电能,这样既能达到降低总线上静态电流的目的也不会因为降低了静态电流导致汽车动力系统失效;同时将其他系统、模块和配件也分出了高低优先级,可以通过网关依据优先级依次切除,保证了静态电流能依次降低,也保证了电流相对充足时,较为重要的系统、模块和配件能尽量的保留。
作为优选,所述的汽车动力系统包括电池传感器、安全气囊模块、电动助力转向模块、车辆稳定系统、随动大灯模块、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双离合变速器和发动机控制系统,所述发动机控制系统通过LIN总线与电池传感器电连接,所述的安全气囊模块、电动助力转向模块、车辆稳定系统、随动大灯模块、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双离合变速器和发动机控制系统均通过最高优先级的动力通讯总线与网关电连接。将电池传感器、安全气囊模块、电动助力转向模块、车辆稳定系统、随动大灯模块、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双离合变速器和发动机控制系统设置有最高优先级保证了这些系统、模块和配件能顺利的工作和运行,保持了车辆的最基本的安全性和工作的顺利,是车辆工作的基础。
作为优选,所述的辅助动力系统包括主电机控制系统、整车控制系统、能量回收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的主电机控制系统、整车控制系统、能量回收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均通过辅助动力通讯总线与所述的网关电连接。这样设置,是因为辅助动力系统也是极为重要的汽车工作的基础,在有相对充足电量时,尽量不切断辅助动力系统的供电,也是保证汽车运行安全的一个重要保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747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