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抗菌功能的可高频热合的生物防护服面料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60352.5 | 申请日: | 201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509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田涛;王政;杨荆泉;吴金辉;祁建城;林松;郝丽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41D31/02 | 分类号: | A41D31/02;B32B27/02;B32B27/08;B32B27/36;B32B27/40;B32B27/1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闫俊芬 |
地址: | 300161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抗菌 功能 高频 生物 防护服 面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主动抗菌功能的可高频热合的生物防护服面料,该防护服面料特别适用于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高危生物污染环境等作业人员的防护服装。
背景技术
由于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生物恐怖袭击的潜在威胁,国内外对高危生物污染作业人员防护服的研发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目前,气密型生物防护服已成为高危生物污染环境和放射性污染环境下作业人员的重要防护装备。
专利CN 2626531Y选用聚氟乙烯(PVF)薄膜作为一种全封闭医用防护服的防护面料;专利CN 2669636Y选用硅橡胶(并在内层衬2-3层纱布或薄棉布)作为一种复合式气密型医用防护服的防护材料;专利CN2631246Y选用塑料膜作为一种气密型医用防护服的防护材料。主要存在的不足为:(1)单纯的薄膜面料强度比较差;(2)面料厚重,不柔软,穿着不舒适;(3)不具备主动抗菌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抗菌功能的可高频热合的生物防护服面料。
本实用新型是具有抗菌功能的可高频热合的生物防护服面料,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所述面料由防护织物层及复合在防护织物层两面的热塑性聚氨酯(TPU)薄膜层和含有抗菌剂的聚氨酯(PU)薄膜层组成。
所述面料的克重为300~500g/m2。所述的热塑性聚氨酯薄膜层克重为130~300g/m2。所述含有抗菌剂的聚氨酯薄膜层克重为70~130g/m2。
所述防护织物层为涤纶针织布。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
1. 本实用新型适合于高频热合加工,使严密粘结完全密封,具有耐久的隔离病毒、防血液渗透等优良的防护效果。
2. 本实用新型采用涤纶针织布作为防护织物层,使防护面料手感柔软,重量轻,穿着舒适。
3. 本实用新型具有主动抗菌的功能。对液体中细菌的抗菌率达到99%以上。
4. 本实用新型的生产工艺简单,不需特殊设备。
5. 本实用新型用途广泛,可用于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高危生物污染环境等作业人员的防护服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抗菌可高频热合的生物防护服面料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三层结构,所述面料由防护织物层2及复合在防护织物层两面的复合热塑性聚氨酯薄膜层1和含有抗菌剂的聚氨酯薄膜层3组成,所述防护织物层2为涤纶针织布。生产过程中,将一定量的抗菌剂AEM5700加入到PU树脂中,首先在涤纶针织布的一面生成一层TPU薄膜1,然后在另一面上涂覆含抗菌剂的PU树脂,形成一层PU膜3,从而制成三层复合面料。其中,TPU薄膜克重为130~300g/m2,PU膜克重为70~130g/m2,并且PU膜中含有0.5~1.5%的抗菌整理剂AEM5700。
本实用新型的防护服面料,其断裂强力大于300N,撕破强力大于60N,耐磨损次数大于500次,顶破强力大于900N,对液体中细菌的抗菌率达到99%以上。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03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