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单目摄像头和LED的机器人对接定位和导航策略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99896.1 | 申请日: | 2011-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6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魏洪兴;陈友东;李宁;郑随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G01C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 代理人: | 姜荣丽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摄像头 led 机器人 对接 定位 导航 策略 | ||
1.基于单目摄像头和LED的机器人对接定位和导航策略,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机器人A原地旋转调整,随机移动,直到发现红色顶部LED;
步骤2:机器人A根据观察到的红色顶部LED成像位置调整自身姿态,使红色顶部LED在摄像头中的成像位于图像水平方向的中央;
步骤3:计算左右两个底部LED成像到顶部LED成像的水平距离;
步骤4:根据观察到的步骤3中的LED成像距离关系,机器人A调整自身的位姿;
所述的LED成像距离关系是指在摄像头的成像平面上,底部LED的成像点到顶部LED的成像点的水平间距的比值ratio,具体的位姿调整基于ratio的值来确定:
如果ratio>1,机器人A顺时针转动一个角度,然后向左平移,直到红色的顶部LED的成像再次位于图像水平方向中央位置,返回步骤3;
如果ratio<1,机器人A逆时针转动一个角度,然后向右平移,直到红色的顶部LED的成像再次位于图像水平方向中央位置,返回步骤3;
如果ratio=1,机器人A已经与机器人B的当前面实现对正,机器人A通过观察当前面上三个LED的颜色组合状态,采取下一步动作,导航或者对接,执行步骤5;
步骤5:观察当前面上三个LED的颜色组合状态,根据观察到的LED颜色组合状态,获得导航信息;如果得到当前面是目标对接面则执行步骤7,否则执行步骤6;
步骤6:根据步骤5中的导航信息,机器人A导航移动的到下一个对接面,然后执行步骤1;
步骤7:执行对接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单目摄像头和LED的机器人对接定位和导航策略,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的三个LED的颜色组合状态,对应的完整的状态空间有33=27个组合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单目摄像头和LED的机器人对接定位和导航策略,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的三个LED的颜色组合状态,具体是指如下几种:
三个LED均亮红色:该机器人B为已对接机器人,当前面为目标对接面,机器人A应该和该目标对接面进行对接;
顶部LED为红色,底部LED均为绿色:该机器人B为已对接机器人,当前面不是目标对接面,目标对接面在当前面的右侧,机器人A应该向右侧导航移动;
顶部LED为红色,底部LED均为蓝色:该机器人B为已对接机器人,当前面不是目标对接面,目标对接面在当前面的左侧,机器人A应该向左侧导航移动;
三个LED均亮蓝色:该机器人B为未对接机器人,且处于漫游状态,还没有找到一个已对接机器人;
三个LED均亮绿色:该机器人B为未对接机器人,且处于导航状态,已经找到已对接机器人,但是还没有找到目标对接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单目摄像头和LED的机器人对接定位和导航策略,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所述的对接过程开始于机器人A与目标对接面对正之后,机器人A继续前进并不断调整保持对正状态,当机器人A主动对接面和机器人B的目标对接面接近时,LED会移出摄像头的视角,此时机器人A利用自身模拟红外收发传感器测距来保证最后一段距离的对正状态,直到主动对接面上的接触开关碰到目标对接面,实现对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单目摄像头和LED的机器人对接定位和导航策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器人包括至少两个侧面,其中一个为主动对接面,其余为被动对接面,所述的主动对接面和被动对接面上分别设置有一组LED、两个模拟红外收发传感器和一对对接卡槽,所述的主动对接面上还设置有一对对接卡扣和摄像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单目摄像头和LED的机器人对接定位和导航策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ED均为RGB三色LED。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单目摄像头和LED的机器人对接定位和导航策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摄像头位置,从主动对接面的正前方观察,摄像头恰好位于顶部LED和底部LED组成的三角形的几何中心位置;所述的LED的位置,两个底部LED布置在机器人的主动对接面和被动对接面上,顶部LED布置在靠近机体内侧的位置,高度比两个底部LED高,并且与主动对接面或被动对接面不共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989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随机验证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高速液压动力卡盘综合检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