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拟开关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91920.7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78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龙爽;陈巍巍;陈岚;杨诗洋;龚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3K17/16 | 分类号: | H03K17/16;H03K17/687 |
代理公司: | 北京汉昊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0 | 代理人: | 朱海波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拟 开关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快速平稳的模拟开关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高速、高隔离度的模拟开关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雷达接收机和发射机、通信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以及通用模拟开关等诸多领域。(如ADI公司的模拟开关AD7590D等)。
现有技术的CMOS集成单刀双掷模拟开关电路在电压切换过程中存在电压抖动的问题,会造成输出电压的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平稳的模拟开关电路。
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拟开关电路,包括:
第一开关支路,包含第一类型的第一开关管,其中第一开关管的输入为所述模拟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入,第一开关管的输出为所述模拟开关电路的输出,该输出上连接有输出电容器;
第二开关支路,包含第二类型的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其中第二开关管的输入为所述模拟开关电路的第二输入,第二开关管的输出连接到第三开关管的输入,第三开关管的输出为所述模拟开关电路的输出;
第一开关支路控制电路,包含串联连接的电阻器,第一NMOS和第二NMOS,其中电阻器的一端连接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电阻器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NMOS的漏极,第一NMOS的源极连接到第二NMOS的漏极,第二NMOS的源极接地,并且电阻器和第一NMOS的漏极的连接节点连接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第一NMOS的栅极连接所述模拟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第二NMOS的栅极接固定电平;
第二开关支路控制电路,包含串联连接的电荷泵,第三NMOS和第四NMOS,其中电荷泵的使能输入连接到所述模拟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电荷泵的输出连接到第三NMOS的漏极,第三NMOS的源极连接到第四NMOS的漏极,第四NMOS的源极接地,并且电荷泵的输出和第三NMOS的漏极的连接节点连接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第三NMOS的栅极连接所述模拟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第四NMOS的栅极接固定电平;
电压设置支路,包含二极管特性元件,其正极连接到所述模拟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入,其负极连接到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的连接节点。
相比于现有技术单刀双掷模拟开关电路,本发明中的电路结构的输出电压抖动小,并且电平压切换速度很快。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
图1示例说明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模拟开关电路。
图2示例说明了根据图1的实施例的模拟开关电路的实际应用。
图3示例说明了EN从逻辑低电平切换至高电平对输出Vout产生的影响。
图4示例说明了EN从逻辑高电平切换至低电平对输出Vout产生的影响
图5所示的电路结构是电荷泵P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种实现方式。
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描述。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器件和电路连接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器件和电路连接的可应用于性。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发明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电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发明。
参照图1,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拟开关电路,包括:
第一开关支路,包含第一类型的第一开关管P1,其中第一开关管P1的输入为所述模拟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入VDD1,第一开关管P1的输出为所述模拟开关电路的输出Vout,该输出Vout上连接有输出电容器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19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