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兔烷dolabellane二萜类化合物、其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49537.5 | 申请日: | 2011-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3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蔡祥海;张冰洁;罗晓东;刘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33/16 | 分类号: | C07C33/16;C07C35/23;C07C29/76;C07C49/743;C07C45/78;C07D303/14;C07D301/32;A01N31/04;A01N31/06;A01N35/06;A01N43/20;A01P7/04;A01P7/02 |
代理公司: | 昆明协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3108 | 代理人: | 马晓青 |
地址: | 650204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兔 dolabellane 二萜类 化合物 药物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式(I)所示的具有抗虫活性的dolabellane二萜类化合物、其衍生物、有机和无机酸盐,含有他们的药物组合物及米仔兰植物提取物,以及它们在作物病虫害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农药就其来源可分为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化学农药的内涵是指人为参与制造的具有明确化学结构的活性化合物,包括无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合物;现今化学农药的使用导致抗药性产生,缩短产品使用寿命,导致用量不断加大,造成恶性循环导致农产品残留超标对虫(益虫)、鱼、蜂、鸟产生直接或间接毒害,破坏生态平衡对人身体健康产生影响滥用导致药害,对农作物生产造成损失导致环境入水,大气污染等。农药中很多品种急性毒性较高: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氯类、毒鼠强等;1992~1996年间我国共发生农药急性中毒247349例,死亡24612人。另外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农药按危险性的分类和分类准则》2004版所列的约570种市售农药中,具有急性毒性的农药占到了56%。生物农药的内涵是指与生物代谢相关的控制有害生物的因子,可以是具体的生物活体或代谢物。生物农药利用生物之间相克相生的基本原理,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对环境友好:①生物农药的毒性通常比传统农药低;②选择性强,它们只对目的病虫和与其紧密相关的少数有机体起作用,而对人类、鸟类、其他昆虫和哺乳动物无害;③低残留、高效。很少量的生物农药即能发挥高效能作用、而且它通常能迅速分解,从总体上避免了由传统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④不易产生抗药性;⑤作为病虫综合防治项目IPMP(Inergrated pestmanagement programs)的一个组成成分,能极大地降低传统农药的使用,而不影响作物产量。但也存在明显的弱点,多数生物农药专一性强,稳定性差,防治谱窄,药效慢,部分生物农药使用技术复杂,使用时机难以把握,影响防治效果。以上这些缺点造成了生物农药防治效果差,使用成本提高,大面积推广受到限制。因此加快高效、安全、经济生物农药研究是目前食品安全领域迫切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式(I)的dolabellane类化合物,以及利用有机酸(酒石酸,柠檬酸,甲酸,乙酸,乙二酸等)或无机酸(盐酸,氢溴酸,硝酸,硫酸,磷酸等)制成的盐;其制备方法;其作为有效成分与可药用载体或赋形剂组成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式(I)的dolabellane类化合物或其药用盐在制备预防或治疗病虫害的药物中的用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涉及式(I)所示的dolabellane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各R1、R1′彼此独立的是氢、羟基、C1-10烷基、C1-10醛基或C1-10烷酰基;或者R1与R1′一起形成氧代基;
各R2、R2′彼此独立的是氢、羟基、C1-10烷基或任选被取代的C1-10烷基,其中C1-10烷基的取代基选自羟基、C1-10烷氧基、C1-10酰氧基或下列所示的取代基;
或者
R2与R1′或者R2一起形成碳碳双键或者环氧基;
各R3彼此独立的是氢、羟基、C1-10烷氧基或C1-10酰氧基;
R4是氢、羟基、C1-10烷氧基、C2-10烯基氧基、C2-10炔基氧基、C6-10芳基氧基或C1-10酰氧基;
可以是单键或双键;
R5是氢、羟基、C1-10烷氧基、C2-10烯基氧基、C2-10炔基氧基、C6-10芳基氧基;
或者当是双键时不存在R5。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药物组合物,其中含有式(I)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有效成分,并含有至少一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95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