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机械制动器以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6048.6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8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高国兴;杜金枝;王陆林;张世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5/18 | 分类号: | F16D65/18;F16D121/24;F16D125/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罗建民;邓伯英 |
地址: | 24100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机械 制动器 以及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机械制动器,以及包含所述电子机械制动器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操纵性以及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现了更加高效、节能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汽车中的机械系统正在逐渐向电子机械系统转换。
电子机械制动系统使用电子元件取代部分机械元件,并通过电线来替代全部制动管路,省掉了很多制动系统的阀类元件,缩短了制动响应时间,提高了制动性能,节省了空间占用;另外,采用电子控制单元ECU对制动系统进行整体控制,每个制动器都有各自的控制单元,在此基础上可以增加各种电子控制功能,便于进行功能的集成与改进。并且,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改变传统液压或气压制动执行元件为电驱动元件,便于实现线控制动,是一种全新的制动技术。由于电驱动元件具有可控性好、响应速度快等特点,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极大的提高了汽车的制动安全性能,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现有技术中,电子机械制动器一般采用滚珠丝杠机构作为产生制动夹紧力的运动机构,所述制动器中的电机输出的扭矩传递给滚珠丝杠机构,带动丝杠转动并推动丝杠螺母向摩擦片的方向作轴向进给运动,或者带动丝杠螺母转动并推动丝杠向摩擦片的方向作轴向进给运动,消除制动盘与摩擦片之间的制动间隙,产生用于制动的制动夹紧力,以实现制动。但是上述产生制动夹紧力的滚珠丝杠机构的长度较大,体积较大,使得所述制动器的占用空间也较大,导致装车空间无法保证,而且制造成本也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电子机械制动器以及汽车,该制动器体积小,且制动效果好,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制动器体积大以及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电子机械制动器包括制动钳体、制动盘、摩擦片、以及能够推动摩擦片向前运动从而夹紧制动盘的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电机和与电机的输出端相连的运动机构,所述运动机构能够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所述摩擦片设置在运动机构的前方,其中,所述运动机构设于制动钳体内,所述运动机构包括丝杠、套装在丝杠上的直线轴承、以及斜板,所述丝杠与电机的输出端相连,丝杠转动时直线轴承在丝杠上沿丝杠的轴向作直线移动,斜板设置于直线轴承的前方,斜板的后端面与直线轴承的外圆周面接触,斜板的后端面为倾斜面,制动时通过电机带动直线轴承移动,使斜板的前端面向前与摩擦片接触。
电机的输出端转动并带动丝杠转动,使得与丝杠配合的直线轴承沿丝杠的轴向向远离电机的方向作横向的直线运动,由于斜板的后端面为倾斜面,使得斜板受到向远离电机的方向作横向直线运动的直线轴承的挤压后向摩擦片的方向作纵向运动而与摩擦片接触,并推动摩擦片向前运动从而夹紧制动盘。
优选的是,所述斜板倾斜的方向为从靠近电机的一端开始由水平面向远离摩擦片的方向倾斜。
其中,所述丝杠横向穿过制动钳体的两侧壁,所述制动钳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能够使丝杠可转动地固定在制动钳体内的定位件。优选所述定位件采用螺母,所述螺母套装在丝杠上。所述螺母用于将丝杠限定在制动钳体内并限制丝杠作横向及纵向移动。
优选的是,所述丝杠上还套设有推力滚针轴承,以减少丝杠转动时的摩擦力。
其中,所述制动钳体内还设有顶杆,所述顶杆设置在斜板的前方,顶杆的后端与斜板的前端面固定连接,顶杆的前端可从制动钳体中伸出从而与摩擦片接触。由于顶杆前端直接与摩擦片接触,通过消除制动盘与摩擦片之间的间隙,以实现制动。
优选的是,在斜板的前端面与制动钳体的内壁之间还可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在制动后使运动机构复位的弹簧。优选所述弹簧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电子机械制动器还包括有能自动调整运动机构与摩擦片之间制动间隙的间隙自调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60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