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乘客识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2812.6 | 申请日: | 2011-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3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文真基;黄载皓;金秉烈;黄永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015 | 分类号: | B60R21/015;G01G19/44 |
代理公司: | 北京青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84 | 代理人: | 郑青松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乘客 识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客识别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对就坐于副驾驶座的乘客的体重进行检测的载荷检测传感器沿水平方向安装在副驾驶座的乘客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气囊作为利用气垫的弹性吸收车辆碰撞时所产生的物理冲击来保护车辆内的乘客的装置,被划分为驾驶座气囊、副驾驶座气囊、侧气囊、帘式气囊等。
另一方面,出于对乘客的保护,在车辆碰撞时向上述气垫流入气体而展开的上述气垫以非常快的速度展开,因此,如果就坐于副驾驶座的乘客是儿童或者体重较轻的成年人的情况下,因上述气垫的展开造成的冲击反而会受伤。
为了防止这个缺陷,在副驾驶座配置多个载荷检测传感器,利用上述多个载荷检测传感器检测乘客的体重,来识别乘客是否就坐于副驾驶座,以及区分所就坐的乘客是否为儿童或者体重较轻的成年人,或者是否为一般体重的成年人,根据就坐于副驾驶座的乘客的条件,决定是否展开上述气囊,或改变展开条件。
另一方面,上述载荷检测传感器被划分为沿着上下方向组装于副驾驶座的垂直安装式载荷检测传感器和沿着水平方向组装于副驾驶座的水平安装式载荷检测传感器。
上述水平安装式载荷检测传感器相比上述垂直安装式载荷检测传感器而言,无需设置用于组装于副驾驶座的另外的托架,只要直接使用副驾驶座框架的基本组装结构进行组装即可,因而具有能够降低重量以及成本的优点,然而存在因上述载荷检测传感器与用于组装上述载荷检测传感器的孔之间的组装公差而可能旋转的问题。即,上述载荷检测传感器在组装于副驾驶座框架时,即使产生微小的组装公差,也会在乘客的体重检测上产生相当大的误差,上述水平安装式载荷检测传感器会由于这种组装公差而旋转,所以无法进行准确的体重检测,并且因此对是否展开上述气囊以及展开条件带来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乘客识别装置,通过将沿水平方向安装于副驾驶座的载荷检测传感器的两端配置减震器改进为只在一端配置减震器,并在上述减震器侧进一步设置保护器,从而能够减少组装零件数量,提高上述减震器的耐久性,增大组装公差的吸收面积。
本发明的课题不限于以上所提及的课题,没有提及的其他课题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也可通过以下记载得以理解。
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乘客识别装置,包括:座椅框架;滑动托架,该滑动托架与上述座椅框架结合,支承上述座椅框架;载荷检测传感器,该载荷检测传感器呈水平地配置于上述座椅框架与上述滑动托架之间,一端被支承于上述座椅框架,另一端被支承于上述滑动托架,接收来自上述座椅框架的载荷;以及公差吸收部件,该公差吸收部件配置于上述载荷检测传感器的上述一端,吸收上述载荷检测传感器的组装公差。
其他实施例的具体事项包含于详细的说明以及附图中。
本发明所涉及的乘客识别装置,由于只在载荷检测传感器的一端配置减震器,所以减少了组装零件数量,具有组装工序简单化、重量减少以及成本削减的效果。
此外,由于在上述减震器侧配置了保护器,所以还具有提高上述减震器的耐久性、增大组装公差的吸收面积的效果。
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以上提及的效果,没有提及的其他效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也可通过权利要求的记载得以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包含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客识别装置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乘客识别装置的详图。
图3为图2中的用虚线划分出的A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座椅框架 20:滑动托架
30:引导托架 50:乘客识别装置
60:载荷检测传感器 60a:载荷检测传感器的一端
60b:载荷检测传感器的另一端 60c:台阶部
61:第一托架 62:第二托架
63:套筒 63a:第三插入部
64:减震器 64a:第二插入部
65:保护器 65a:第一插入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未经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28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