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轧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组分和厚度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93201.1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8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徐世帅;关菊;马小军;谷春阳;阎东宇;安晓光;何毅;丛志宇;郝利国;王睿;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7/00 | 分类号: | B21B37/00 |
代理公司: | 鞍山华惠专利事务所 21213 | 代理人: | 赵长芳 |
地址: | 114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轧 带钢 表面 氧化 铁皮 组分 厚度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炼和轧制工艺领域,涉及带钢板坯厚度200~300mm连轧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组分和厚度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各行业的飞速发展,作为主要原材料的热轧带钢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对热轧带钢的表面质量及使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热轧带钢的表面质量要求较高的主要产品,如汽车制造用钢、建筑结构制造用钢、冷轧用钢、石油天然气管线用钢以及用热轧卷板作外壳件的农业机械用钢等对热轧带钢表面质量的要求尤为严格。为满足用户需要,热轧带钢生产厂家主要是通过增加除鳞道次和增加除鳞压力的方法,以提高产品表面质量,使其达到使用的要求。
针对常规铸坯在加热炉内加热及轧制过程中所形成的氧化铁皮结构和特性,国内外很多研究人员已做过专门研究,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对制定合理的除鳞工艺、除净带钢表面氧化铁皮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目前通过控制带钢轧制参数,尤其控制卷取前的氧化亚铁化学反应过程,进而达到控制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结构方面尚未见具体的报道和应用实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通过控制钢的化学成分,采取高温轧制、控制轧后冷却速度,控制不同氧化亚铁化学反应过程,达到控制带钢表面铁皮结构和氧化铁皮厚度的目的,从而实现控制热轧带钢表面质量的方法。
为此,本发明采取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热轧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组分和厚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钢种化学成分及加热温度、轧制温度、轧制速度、卷取温度,控制带钢表面氧化亚铁反应速度和共析化学反应,获取适合汽车制造、建筑结构、集装箱及石油天然气、冷轧用钢使用性能要求的表面氧化铁皮结构和厚度。其具体方法为:
钢种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含量控制范围为:
C 0.049-0.12%;Si 0.10-0.25%;Mn0.17-1.35%;P0.0096-0.071%;S0.0034-0.073%;Nb≤0.03%;Ti≤0.017%;V≤0.03%;Cu≤0.24%;Cr≤0.37%;余为Fe和微量杂质。
连铸坯装入加热炉,加热到1180-1250℃,保温60-85min。
采用高温轧制方法,粗轧开轧温度≥1150℃,粗轧出口温度≥1060℃,精轧开轧温度≥1050℃,终轧温度≥880℃。
精轧轧制速度为6~10m/s。
轧后层流冷却采用强制冷却方法,冷却速度14-18℃/s。
卷取温度控制在580-630℃。
本发明的基本机理及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主要针对当前热轧板表面质量要求比较高的主要钢种,例如汽车制造用钢、建筑结构制造用钢、集装箱用钢及石油天然气管线钢和冷轧原料用钢。
研究证明,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的结构一般是由三层铁的氧化物所组成,最外层呈红色的是较致密柱状结晶构造的Fe2O3,中间层呈黑色的是致密而无裂纹的Fe3O4,而最内层靠近基体的部分是疏松多孔、易被破坏的蓝灰色FeO,这些氧化物的氧含量则是由外向内逐渐减少,并且外层致密,内层疏松多孔。
当带钢卷取温度在600~630℃时,其共析反应受到抑制,产物以FeO为主,而FeO易被氧化成Fe2O3,Fe2O3氧化结构的热轧带钢易于冷轧酸洗,因此具有Fe2O3氧化结构的热轧带钢适于做冷轧供料产品。
当温度在580~600℃时,钢板表面氧化亚铁将发生共析反应,即4FeO ?Fe+Fe3O4,共析反应产物以Fe3O4为主,而氧化铁皮为Fe3O4的带钢适于直接冲压成型。
FeO在整个轧制过程发生氧化和共析反应是形成热轧带钢氧化膜的主要原理,控制FeO在轧后氧化成Fe2O3的氧化速度就能控制热轧带钢氧化膜的厚度,一般情况下都要将带钢轧后快速冷却到氧化动力学曲线的稳定状态下,通过控制轧制速度,控制氧化时间,进而控制钢带的氧化铁皮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32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烫台
- 下一篇:双伺服控制印刷压花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