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惯性系统的托架标定和补偿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67167.0 | 申请日: | 2011-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6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刚;贺超;党进;张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5D1/08 | 分类号: | G05D1/08;G05D1/1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李建英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惯性 系统 托架 标定 补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惯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航空、航天、航海、陆基导航定位的惯性系统的托架标定和补偿方法。
背景技术
惯性系统用于测量运载体的姿态、航向、位置、角速率、加速度等信息,提供给驾驶员或自动驾驶仪实现对运载体的正确操纵或控制。姿态信息(俯仰角和横滚角)安全性要求最高,是运载体上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因此需要确保惯性系统姿态的准确性。
目前,惯性系统装机时需要进行调水平,即,将惯性系统的基准面与运载体基准面调整一致,在此状态下惯性系统才能正确反映运载体的姿态。惯性系统调水平时,通常需要先将运载体调到水平位置,再通过不断调整惯性系统下的垫片厚度使惯性系统的基准面到水平位置,从而使惯性系统的基准面与运载体的基准面达到平行状态。整个过程十分费时费力,特别是当运载体体积较大或惯性系统安装位置空间比较狭小时,工作将更加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省时省力的一种惯性系统的托架标定和补偿方法。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惯性系统分为标定和补偿两部分,在惯性系统正常工作之前,首先对惯性系统的托架进行标定,在惯性系统正常工作时,对惯性系统的托架进行补偿。
(一)托架标定
1.)将运载体调整到水平位置,将运载体上的“托架标定选择开关”闭合;
2.)启动惯性系统,惯性系统得到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输入数字量,惯性系统进入托架标定状态;
3.)惯性系统工作在托架标定状态的同时,通过惯性系统中的输出离散量电路指示其工作状态;
4.)此时,惯性系统实时计算其感测到的俯仰角和横滚角,惯性系统的计算机实时记录2--30分钟的俯仰角数据和横滚角数据,数据记录结束后,分别求俯仰角的平均值θ0和横滚角的平均值γ0,俯仰角的平均值θ0和横滚角的平均值γ0即为俯仰角安装误差和横滚角安装误差;
5.)将计算得到的俯仰角的平均值θ0和横滚角的平均值γ0通过惯性系统总线传输并分别储存到外部补偿器的俯仰角安装误差存储单元和横滚角安装误差存储单元中;
6.)托架标定结束,系统退出托架标定状态并通过惯性系统中的输出离散量电路指示其工作状态;
7.)关闭惯性系统;
(二)托架补偿
1.)将运载体上的“托架标定选择开关”断开;
2.)启动惯性系统,惯性系统得到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输入数字量,惯性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3.)惯性系统工作在正常工作状态的同时,通过惯性系统中的输出离散量电路指示其工作状态;
4.)惯性系统通过数据总线将储存在外部补偿器中的俯仰角安装误差θ0和横滚角安装误差γ0读入惯性系统的计算机中;
5.)惯性系统实时计算其感测到的俯仰角θ和横滚角γ,惯性系统对感测到的俯仰角θ和横滚角γ进行以下计算,得到俯仰角输出和横滚角输出:
俯仰角输出=θ-θ0
横滚角输出=γ-γ0。
所述的运载体平面与当地真实水平面的水平误差范围在0.01--0.1度范围内。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与惯性系统独立的外部补偿器的方式,将一些与运载体或托架有关的参数(如俯仰安装误差、横滚安装误差、磁传感器的罗差数据等等)一次性放在外部补偿器内,当正常工作时,惯性系统可以直接从外部补偿器内提取数据,省去了大量的调平时间和调平工作。外部补偿器是一个简单的储存器,其可靠性相对于惯性系统来说非常高,通常惯性系统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在数百小时到几千小时,而外部储存器的MTBF很容易的做到几十万小时甚至更高,因此将一些与运载体或托架有关的参数放在外部补偿器内非常可靠,解决了运载体上惯性系统故障或更换惯性系统后与运载体有关的参数丢失的问题,在惯性系统出现故障时,惯性系统的俯仰安装误差、横滚安装误差及磁传感器的罗差数据等参数依然储存在外部补偿器内。惯性系统正常工作时从外部补偿器中直接调用这些数据用来进行相关计算,即可以反映运载体的真实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托架标定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托架补偿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输入离散量转换电路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输出离散量转换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71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