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温绝热移动贮罐安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38703.4 | 申请日: | 2011-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543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陈虹;万全;孙雅度;温庆林;郑明强;李晋龙;唐也平;龚奎成;邱小林;周东兴;轩志勇;杨晓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F17C13/00 | 分类号: | F17C13/00;F17C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刘黎明 |
地址: | 10002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温 绝热 移动 安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温绝热移动贮罐安全系统,属于贮罐安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安全系统是低温贮罐重要组成,一般针对贮罐实际工况,采用安全阀、爆破片的组合形式。对于多工况的贮罐,其不同工况的工作压力相差较大,采用现有安全设置,将使贮罐存在长时间超压的现象,既不利于低温介质的品质保持,也不利于贮罐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低温绝热移动贮罐安全系统功能单一,不能很好的适应多工况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低温绝热移动贮罐安全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贮罐,用于贮存和运输低温液化气体;内容器安全装置,用于贮存、运输和加注工况下排放氢气;夹层爆破片,用于当夹层压力升高时进行泄压保护;氢气安全排放装置,为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少量氢气安全排放。
氢气是易燃易爆危险介质,本发明针对不同工况内容器采用了两组安全装置,并设计了氢气安全排放装置,确保贮罐安全。在贮存和运输工况下,通过一组压力较低的安全装置排放的氢气,通过阻火器后直接排放。加注工况时,关闭两套安全装置之间的截止阀,通过另一组压力较高的安全装置进行事故状态下的排放,正常工况下的排放氢气与系统氢排相连接,进入系统进行安全燃烧处理。夹层爆破片采用焊接式反拱形膜片,法兰连接,具有安装方便、可靠性高的特点,上述的系统可以保证贮罐工作压力平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低温绝热移动贮罐安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氢气安全排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低温绝热移动贮罐安全系统,包括:贮罐1,用于贮存和运输低温液化气体;内容器安全装置2,用于贮存、运输和加注工况下排放氢气;夹层爆破片3,用于当夹层压力升高时进行泄压保护;氢气安全排放装置4,为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少量氢气安全排放。
所述的内容器安全装置2包括第一安全阀S01、第二安全阀S02、第三安全阀S03、第四安全阀S04、第一爆破片H01和第二爆破片H02,第一安全阀S01和第二安全阀S02并联一组,主要在贮存和运输工况使用,开启压力为0.3MPa;第三安全阀S03、第一爆破片H01及第四安全阀S04、第二爆破片H02分别串联后再并联作为另一组,主要在加注工况使用,其中安全阀开启压力为0.63MPa,爆破片爆破压力为0.68MPa。贮存和运输时,打开第一截止阀V35,由于第一安全阀S01和第二安全阀S02开启压力低,因此在系统超压时这一组安全阀起作用。正常加注时,工作压力提高到0.6MPa,为防止第一安全阀S01和第二安全阀S02超压起跳影响贮罐工作,关闭第一截止阀V35,第三安全阀S03、第四安全阀S04及第一爆破片H01和第二爆破片H02起作用。贮存和运输工况下,安全装置排放的氢气,通过阻火器后直接排放。加注工况时,事故状态下的氢气排放通过压力较高的安全装置排放,正常工况下大规模排放氢气与系统氢排相连接,进入系统进行安全燃烧处理。
夹层爆破片3:当夹层压力升高时,通过夹层爆破片3泄压进行保护。夹层爆破片采用焊接式反拱形膜片,法兰连接,具有安装方便、可靠性高的特点。
氢气安全排放装置4:为方便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少量氢气安全排放,它包括排放管4-1、两组分支排放管4-2,分支排放管4-2上均匀设置排放口朝下的排放弯管4-3,用于高处排放,既保证氢气在安全流速下排放,又可以防止雨水和其他杂物进入排放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这些具体实施方式都是基于本发明整体构思下的不同实现方式,而且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未经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87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