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折叠式高散热体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85527.X | 申请日: | 201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62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碳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367 | 分类号: | H01L23/367;H01L23/373;H05K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22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叠式 散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散热器件领域。
技术背景
电子产品、机械、电力、通信、化工等诸多领域,在产品的加工、生产的过程中,以及使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数量不同的热量。而且,所产生的热量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散发的话,则会对产品的加工及使用,均有可能造成影响。
目前,各种各样的散热材料已经广泛使用。不同类型的散热材料,会具有不同的性能,比如说,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良好,特别是其中的一部分金属材料,如铜、铝、银等,其导热性尤其良好。利用这些金属制成的散热器,比如铜质的散热器、铝质的散热器,也得到普遍应用。
下面列举一下常用的一些散热材料的热导率性能:
铝:237W/m·K;
铜:401W/m·K;
银:420W/m·K;
金:318W/m·K。
因为价格因素,当前使用的绝大多数散热器,是采用铜质材料或者铝制材料来制造的;但有一些特殊场所,也使用银质或金质材料,来用作散热材料。散热器的形状与结构、尺寸等,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互有不同。比如,各种CUP上使用的散热器,以及电路板上使用的散热器,大多是具有波浪形散热沟槽的散热器件。虽然上述的金属作为散热材料比较常见,但是其散热性还是比较低,随着具有高散热性能的膜材料的出现,用其制造的散热器材越来越向其进行靠拢。在本实用新型中就应用了这种具有高散热性能的膜材料。利用碳成分所制作的高散热石墨膜,具有很高的散热能力,可以达到:1500~1750W/m·K。而目前作为研究热点的石墨烯材料,则具有更加强大的散热能力,其热导率约为5000W/m·K。如此高散热率的膜材料,为各种的产品中的散热器材,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上述的具有高散热性能的膜材料作为散热材料,制作成扇子形状可折叠的散热体,这种扇面结构有效地提高了散热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式高散热体,它具有能够折叠以及高速散热的特性。
一种折叠型高散热体,它包括纵向固定轴,以及设置在该纵向固定轴上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扇面支架,在扇面支架上设置有高散热膜,并针对扇面支架设置有扇面驱动结构,用以支撑扇面支架绕纵向固定轴转动。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折叠型高散热体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的高散热膜采用高散热石墨膜和石墨烯膜二者其一。
所述的高散热石墨膜的厚度在1微米~300微米之间。
所述的扇面支架之间通过金属丝连接。
所述的扇面支架采用金属结构,其上设置有导热陶瓷膜。
在扇面支架的最外侧设置有保护层,其内壁设置有高散热膜。
所述的扇面支架,至少包括有位于最外侧的前侧支架和后侧支架。
所述的扇面驱动结构,是与前侧支架和后侧支架相连接的记忆合金。
所述的扇面驱动结构,是与前侧支架和后侧支架相连接的电动驱动结构。
对应着所述的电动驱动结构,还设置有感温控制开关,它用于检测环境温度并且触发电动驱动结构。
所述的纵向固定轴是中空结构,该中空部分用以导热。
纵向固定轴中,封装有用以实现导热目的的高散热膜片。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高散热膜作为散热材料,同时利用记忆合金或者电动驱动结构作为触发开关。在没有达到散热条件的情况下,该散热体处于闭合状态;当达到散热条件时,在记忆合金或者电动驱动结构的触发下处于打开状态。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结构,不仅能够折叠,还能够自动开始,有效地提高了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式高散热体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式高散热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式高散热体的一种实施例,描述的是扇面驱动结构为电动驱动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针对于本实用新型主要功能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式高散热体利用记忆合金或者扇面驱动结构控制其散热功能的实现过程。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处于折叠状态的高散热体在记忆合金或者扇面驱动结构的控制下慢慢打开,热量通过设置在扇面支架上的高散热膜导出,实现高散热功能。
下面通过举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碳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碳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55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