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分体散热器式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04205.0 | 申请日: | 2010-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03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波;周新华;刘福平;苏朝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3/18 | 分类号: | F01P3/18;F01P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联创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4 | 代理人: | 王玉双;张松林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发动机 分体 散热器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的冷却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分体散热器式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内燃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运转时,产生大量的热,当温度超过某范围(此范围视具体发动机而定)时,发动机缸体内部润滑及燃烧情况开始恶化,温度过高会严重影响发动机的使用性能,甚至会导致发动机的损坏。因此一般使用内燃发动机的汽车和工程机械中都会设置发动机冷却系统。其中散热器是发动机冷却系统中最主要的部件,汽车的散热器的水管和散热片多用铝材制成,铝制水管做成扁平形状,散热片带波纹状,注重散热性能,安装方向垂直于空气流动的方向,冷却液在散热器芯内流动,空气在散热器芯外通过。热的冷却液由于向空气散热而变冷,冷空气则因为吸收冷却液散出的热量而升温。
通常卡车使用涡轮增压的发动机,空气进入涡轮增压后其温度会大幅升高,而中冷器正是起到冷却空气的作用,高温空气经过中冷器的冷却,再进入发动机中。汽车的系统布置受空间影响较大,一般冷却系统是将散热器布置在中冷器后部,并且距离很近。当自然风从前部吹进发动机舱,首先通过中冷器,再通过散热器。经过中冷器的风被加热,温度上升。而散热器上部的冷却液刚刚从发动机出来,未经冷却温度很高,正需要温度较低的风来冷却,此时的自然风已被中冷器加热温度升高,大大影响了散热性能。
现有冷却系统的散热器布置方式如图3所示,散热器1’自身为一整体结构,其位于中冷器2’后部,由于散热器1’全部被中冷器2’遮挡,因此从箭头A’方向吹来的自然风,必然先流经中冷器2’的散热管带,然后才能够到达散热器1’,显然从中冷器2’的散热管带穿过的风已被高温加热,导致散热器1’上部的局部散热环境恶劣,对散热器1’的散热性能造成了很大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分体散热器式冷却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分体散热器式冷却系统,其关键在于,该汽车发动机分体散热器式冷却系统包括上部散热器和下部散热器,所述上部散热器和下部散热器之间通过管路连接,并且所述上部散热器由管路连接于发动机出水口,而所述下部散热器则由管路连接于发动机进水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分体散热器式冷却系统,其中,所述上部散热器布置于中冷器前上部,而所述下部散热器布置于中冷器后下部,上部散热器与中冷器之间以及下部散热器与中冷器之间均通过支架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分体散热器式冷却系统,其中,所述上部散热器顶端设置有排气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分体散热器式冷却系统,其中,进一步增设有副水箱,所述副水箱由补水管连接于发动机进水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分体散热器式冷却系统,其中,所述排气口通过除气管连接至所述副水箱。
由于上部散热器由管路连接于发动机出水口,而下部散热器由管路连接于发动机进水口,因此冷却液从发动机出水口流出后,先经过上部散热器,再经过下部散热器,然后回到发动机中。
通常情况下,散热器上部温度较高,由于本实用新型冷却系统中的散热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散热器位于中冷器前上部,下部散热器位于中冷器后下部,因此上部散热器不受中冷器热辐射影响,增强了散热性能。
冷却系统因蒸发会导致冷却液损失,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分体散热器式冷却系统中,增设有副水箱,副水箱中的冷却液可以经补水管补充至发动机中。
并且,由于上部散热器顶端设置的排气口通过除气管连接至副水箱,散热器中的膨胀蒸汽能够经由该除气管进入副水箱中,因此有效减少了冷却液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汽车发动机分体散热器式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分体散热器工作时风向路径示意图。
图3为现有冷却系统的散热器布置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其所示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042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