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右前纵梁的加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300986.1 | 申请日: | 2010-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68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李书福;杨健;赵福全;管立君;钱国强;刘卫国;林高泽;何伟;吴成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张向飞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右前纵梁 加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前纵梁,特别是一种汽车右前纵梁的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汽车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而人们对于汽车的安全性能也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而伴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汽车安全开发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车身结构的安全性能是被动安全的基础。在正面碰撞中前纵梁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由于布置的需要,前纵梁在不同位置会发生断面的变化,现有的产品中由于结构设计的不合理,会导致纵梁轴向载荷分布不合理,碰撞中前纵梁前段发生变形的同时前纵梁后段发生弯折,即会出现在碰撞中纵梁变形不稳定、变形吸能不充分的现象。因而需要改善前纵梁的变形模式,使其达到比较好的吸能效果,特别是对右前纵梁加强板结构进行优化。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模式合理、可以确保碰撞能量的吸收的汽车右前纵梁的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右前纵梁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右前纵梁、右前纵梁外板和加强板,所述的加强板固接在右前纵梁外板上并与右前纵梁外板之间形成腔体。
本技术方案通过将加强板固定在右前纵梁外板的前段,并与之形成腔体结构,该腔体结构能够增加该位置的断面承载能力,起到良好的传递和吸收碰撞载荷的效果,使得碰撞中前纵梁前段发生变形时该处结构稳定,纵梁在碰撞中变形合理,吸能充分,很好地保护乘员的安全。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右前纵梁的加强结构中,所述的右前纵梁上设置有凹腔结构,所述的加强板位于右前纵梁和右前纵梁外板构成的腔体内部并与右前纵梁外板固接。本技术方案中,加强板可固定在右前纵梁和右前纵梁外板形成的腔体内部的凹槽结构内,对右前纵梁结构起到增强强度的作用。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右前纵梁的加强结构中,所述的加强板为一具有槽状结构的板状结构,包括与右前纵梁外板固接的连接部一、连接部二,及与右前纵梁外板之间构成防撞腔的隔离部。本技术方案中,加强板通过将其上下两端的连接部固定在右前纵梁外板上,其中间的隔离部与右前纵梁外板之间形成一个传递和吸收载荷的腔体。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右前纵梁的加强结构中,所述的加强板上制有焊接定位孔,所述的加强板与右前纵梁外板通过焊接固定。本技术方案中设置有焊接定位孔,便于加强板与右前纵梁外板安装时候的位置确认,以保证焊接位置的正确。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右前纵梁的加强结构中,所述的加强板制有波浪型的边翼。本技术方案采用波浪型的边翼结构,以便于焊接。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右前纵梁的加强结构中,所述的加强板上制有辅助加强腔。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加强板上设置凹腔,以增大该处的断面,从而增大其承载能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其对右前纵梁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在右前纵梁结构上增加一块加强板,来增加纵梁该位置的断面承载能力,避免碰撞中发生弯折的现象。增加的纵梁加强板结构简单,和相搭配结构容易焊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加强板与右前纵梁外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右前纵梁;2、加强板;21、连接部一;22、连接部二;23、隔离部;24、辅助加强腔;25、边翼;26、焊接定位孔;3、右前纵梁外板;4、防撞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参照图1,本实施例包括右前纵梁1、右前纵梁外板3和与右前纵梁外板3相固接的加强板2,右前纵梁1为设置有由前至后的凹腔的梁状结构,右前纵梁外板3为一板状结构,右前纵梁1和右前纵梁外板3之间具有一个封闭的腔体,加强板2处于该封闭的腔体内并与右前纵梁外板3固接。加强板2上制有与右前纵梁外板3相配合的槽状结构,其槽状结构包括分别与右前纵梁外板3固接的连接部一21和连接部二22、与右前纵梁外板3间隔构成防撞腔4的隔离部23,连接部二22设置在右前纵梁1与右前纵梁外板3相互连接的连接部上。
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加强板2上制有焊接定位孔26,以便于焊接时候与右前纵梁外板3位置的校准,加强板2的边翼25制为波浪状。加强板2上制有凹腔24,可以进一步扩大加强板2与右前纵梁外板3之间的间距,提高防撞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3009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摩托车停车架
- 下一篇:柴油整车经济挡位及经济车速段智能提醒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