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闭口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32772.5 | 申请日: | 201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55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翟雷;荣军成;安凤杰;杨凯明;胡大川;王丽芬;贺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38 | 分类号: | E04B5/38;E04B5/4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004 | 代理人: | 朱丽岩;叶民生 |
地址: | 100054 北京市宣武***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闭口 型钢 混凝土 组合 楼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楼盖,特别是一种钢结构建筑中的楼盖。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由于工程结构的设计不同,除普遍应用的混凝土建筑结构外,钢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公共建筑设计中钢结构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传统的混凝土结构楼盖由于周转材料投入多、钢筋用料大、施工方式复杂,已难于适应现代建筑施工的需求。目前建筑使用的压型钢板具有单位重量轻、强度高、施工快速等优点,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和构件。压型钢板可与混凝土结合做成组合楼板,可省去木模板并可作为承重结构。但现有的压型钢板在施工中还存在与混凝土结构结合能力不佳、钢筋用量大、结构强度和防火性能不好等问题,影响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闭口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要解决现有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的受力性能不好、施工材料消耗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闭口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包括闭口型压型钢板和浇注于闭口型压型钢板之上的混凝土,所述闭口型压型钢板铺设于钢结构主体的钢梁上,闭口型压型钢板的底部与钢梁固定连接,钢梁之间的闭口型压型钢板下方架设有顶撑,闭口型压型钢板的每个波槽内设置有一根下铁受力筋,并在每根下铁受力筋上方对应设置有一根上铁受力筋,下铁受力筋和上铁受力筋之间由拉筋拉接,上铁受力筋搭设于上铁分布筋上,二者搭设成井字形。
所述闭口型压型钢板一侧有外伸扣边,另一侧有内伸扣边,两侧的扣边之间间隔分布有下口闭合的倒三角形压肋。
所述闭口型压型钢板由栓钉与钢梁焊接固定。
所述顶撑由水平支撑杆、立杆搭设而成,并在立杆顶部与闭口型压型钢板底部之间放置有木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的闭口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闭口型压型钢板除作为结构构造材料外,直接起到兼充当楼板底模作用,节省模板。另外,闭口型压型钢板耐火极限高,楼板完成后,在闭口型压型钢板底部不必再喷涂防火涂料,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并且防火性能好。同时,闭口型压型钢板的压肋起到钢筋的作用,因此,在闭口型压型钢板每个波槽内放置一根下铁受力筋即可满足结构要求,减少了钢筋用量,节约钢材,从而使该组合楼板自重减轻。由于将闭口型压型钢板通过栓钉焊接在钢梁上,栓钉起到了传递混凝土剪力的作用,而钢梁之间跨度≥3m,所以只需在钢梁之间的闭口型压型钢板底部架设一道支撑体系,施工方便。
闭口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打破了传统的混凝土结构的楼板施工方式,体现了利用闭口型压型钢板兼做楼板底模等施工优势,节省了施工材料、楼板的自重减轻、楼板受力性能好。该施工方法能够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施工成本,同时满足结构承载受力要求,保证工程质量,尤其适用于防火要求高的公共建筑结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闭口型压型钢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钢梁、2-栓钉、3-闭口型压型钢板、3.1-倒三角形压肋、3.2-外伸扣边、3.3-波槽、3.4-内伸扣边、4-下铁受力筋、5-上铁受力筋、6-混凝土、7-上铁分布筋、8-拉筋、9-木方、10-水平支撑杆、11-立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图2所示,这种闭口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包括闭口型压型钢板3和浇注于闭口型压型钢板之上的混凝土6,所述闭口型压型钢板3铺设于钢结构主体的钢梁1上,闭口型压型钢板3的底部由栓钉2与钢梁1固定连接,钢梁之间的闭口型压型钢板3下方架设有顶撑,闭口型压型钢板3的每个波槽3.3内设置有一根下铁受力筋4,并在每根下铁受力筋4上方对应设置有一根上铁受力筋5,下铁受力筋4和上铁受力筋5之间由拉筋8拉接,上铁受力筋5搭设于上铁分布筋7上,二者搭设成井字形。
参见图3所示,所述闭口型压型钢板3一侧有外伸扣边3.2,另一侧有内伸扣边3.4,两侧的扣边之间间隔分布有下口闭合的倒三角形压肋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27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