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适应输入的迟滞比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80744.7 | 申请日: | 201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58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马和良;景一欧;倪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5/22 | 分类号: | H03K5/22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丁纪铁 |
地址: | 20120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适应 输入 迟滞 比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拟集成电路中的迟滞比较器。
背景技术
请参见图1,这是一种现有的迟滞比较器的具体实现电路,包括第一级放大模块、正反馈模块、双端输入转单端输出模块、输出驱动模块。其具体电路结构如下:
晶体管一N1的栅极接偏置电压一VB1,源极接地;
晶体管二N2的栅极接正输入端IN+,源极接晶体管一N1的漏极;
晶体管三N3的栅极接负输入端IN-,源极接晶体管一N1的漏极;
晶体管四N4的栅极和漏极相连并和晶体管二N2的漏极相连,晶体管四N4的源极接工作电压VDD;
晶体管五N5的栅极和漏极相连并和晶体管三N3的漏极相连,晶体管五N5的源极接工作电压VDD;
晶体管六N6的栅极和漏极相连,源极接地;
晶体管七N7的漏极和晶体管六N6的栅极相连,晶体管七N7的源极接地;
晶体管八N8的栅极和晶体管六N6的栅极相连,晶体管八N8的漏极和晶体管七N7的栅极相连,晶体管八N8的源极接地;
晶体管九N9的栅极和漏极相连并和晶体管七N7的栅极相连,晶体管九N9的源极接地;
晶体管十N10的栅极和晶体管二N2的漏极相连,晶体管十N10的漏极和晶体管六N6的栅极相连,晶体管十N10的源极接工作电压VDD;
晶体管十一N11的栅极和晶体管三N3的漏极相连,晶体管十一N11的漏极和晶体管七N7的栅极相连,晶体管十一N11的源极接工作电压VDD;
晶体管十二N12的栅极接接偏置电压二VB2,源极接地;
晶体管十三N13的栅极和晶体管六N6的栅极相连,晶体管十三N13的源极和晶体管十二N12的漏极相连;
晶体管十四N14的栅极和晶体管七N7的栅极相连,晶体管十四N14的源极和晶体管十二N12的漏极相连;
晶体管十五N15的栅极和漏极相连并和晶体管十三N13的漏极相连,晶体管十五N15的源极接工作电压VDD;
晶体管十六N16的栅极和晶体管十三N13的漏极相连,晶体管十六N16的漏极和晶体管十四N14的漏极相连,晶体管十六N16的源极接工作电压VDD;
晶体管十七N17的栅极和晶体管十四N14的漏极相连,晶体管十七N17的源极接地;
晶体管十八N18的栅极和晶体管十四N14的漏极相连,晶体管十八N18的漏极和晶体管十七N17的漏极相连,晶体管十八N18的源极接工作电压VDD;
晶体管十九N19的栅极和晶体管十七N17的漏极相连,晶体管十九N19的源极接地;
晶体管二十N20的栅极和晶体管十七N17的漏极相连,晶体管二十N20的漏极和晶体管十九N19的漏极相连并作为信号输出端OUT,晶体管二十N20的源极接工作电压VDD。
其中,第一级放大模块包括晶体管一N1至晶体管五N5,正反馈模块包括晶体管六N6至晶体管十一N11,双端输入转单端输出模块包括晶体管十二N12至晶体管十六N16,输出驱动模块包括晶体管十七N17至晶体管二十N20。
其中,晶体管一N1、晶体管二N2、晶体管三N3、晶体管六N6、晶体管七N7、晶体管八N8、晶体管九N9、晶体管十二N12、晶体管十三N13、晶体管十四N14、晶体管十七N17、晶体管十九N19均为NNOS晶体管。
其中,晶体管四N4、晶体管五N5、晶体管十N10、晶体管十一N11、晶体管十五N15、晶体管十六N16、晶体管十八N18、晶体管二十N20均为PNOS晶体管。
图1所示的迟滞比较器是在放大回路中加上正反馈,使得输入电压的阈值会根据输入信号而变化,从而具有滤除噪声的功能,即迟滞功能。然而这种迟滞比较器对于差分输入端IN+、IN-的输入信号的幅度有一定的要求,而对于不满足要求的输入信号首先需要进行降幅处理,这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输入信号的完整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适应输入的迟滞比较器,提高了输入信号的适用范围,不需要过度限制输入信号从而保证了输入信号的完整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自适应输入的迟滞比较器包括第一级放大模块、正反馈模块、双端输入转单端输出模块、输出驱动模块,其具体电路结构为:
晶体管一的栅极接偏置电压一,源极接地;
晶体管二的栅极接偏置电压二,源极接工作电压;
晶体管三的栅极接正输入端,源极接晶体管一的漏极;
晶体管四的栅极接正输入端,源极接晶体管二的漏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07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