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柠檬酸的发酵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49923.2 | 申请日: | 201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88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胡志杰;高金宝;刘振强;蒋建伟;邵建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兴协联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7/48 | 分类号: | C12P7/48;C12R1/685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4200 江苏省宜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柠檬酸 发酵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柠檬酸的发酵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芭蕉芋(Canna Edulis Ker)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淀粉作物,又名旱藕、蕉藕、姜芋,为蕉科美人蕉属的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等地,喜温暖向阳环境,及耐寒又耐旱,适于深厚肥沃的沙壤土生长。芭蕉芋淀粉颗粒粒径大,糊化温度低,糊化透明度好,直链淀粉含量高,其分子量也很大,与马铃薯淀粉接近,其根茎含淀粉60%,蛋白质7.7%,粗纤维3.1%。在亚洲芭蕉芋已成为高价值淀粉的新原料。我国人多耕地少,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生物产品越来越受到制约,但我国有丰富的非粮淀粉类资源,芭蕉芋就是其中的一种,利用芭蕉芋资源的潜力很大。用芭蕉芋作为原料生产柠檬酸也拓展了柠檬酸原料选择上的空间。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缓解粮食危机带来的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中国专利88103430.4,中国专利200510003079.4,中国专利200910118892.4及中国专利200910136128.X都公开了利用芭蕉芋生产酒精的方法,但利用芭蕉芋发酵生产柠檬酸的方法还没有过。因此,需要发明一种利用芭蕉芋来发酵生产柠檬酸的方法。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芭蕉芋为原料,发酵生产柠檬酸的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柠檬酸的发酵生产方法,其步骤为:
(1)称取芭焦芋干片,将其粉碎成芭蕉芋粉;
(2)向芭蕉芋粉加水,调成芭蕉芋粉浆,使芭蕉芋粉的浓度为20~35g/ml;
(3)将芭蕉芋粉浆输进喷射液化装置,调节pH至5.5~7.0,按每克芭蕉芋粉5~15个酶活单位在芭蕉芋粉浆中加入高温α-淀粉酶,并进行液化,温度控制在85~125℃,维持1~10个小时,使液化DE值为5~95%;
(4)将液化后的芭蕉芋粉浆过滤,保留滤清液;
(5)将芭蕉芋粉浆滤清液通入发酵罐,加入滤清液体积0.3~15%的有机氮源或滤清液体积0.01~2%的有机氮源;
(6)将温度升至90~121℃,灭菌15~30分钟,再降温至发酵温度35~38℃;
(7)将发酵菌种黑曲霉接入发酵罐中,并通风供氧,保持35~38℃的发酵温度至发酵结束;
(8)采用钙盐法提取发酵液中的柠檬酸。
其中,芭蕉芋粉的细度应小于等于60目,有利于芭蕉芋粉浆的均匀调和。
其中,有机氮源主要为花生饼粉、豆饼粉、酵母粉、蛋白胨、豆粕或玉米,优选豆粕和玉米。
其中,无机氮源主要为硫铵、碳铵或尿素。
其中,可以采用孢子或菌丝接种的方法接入黑曲霉。
其中,发酵结束具体是指当发酵测得还原糖含量为零或接近零、产酸接近或超过种后总糖。
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非粮食作物为发酵原料,不仅大大地减少了生产成本,同时还避免了粮食作物的过量消耗。此外,与粮食作物为原料的发酵方法相比,本发明发酵周期更短,发酵指数更高,整个方法中产生的废渣还能用作动物的饲料,毫无环境污染,真正能做到节能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称取芭焦芋干片,将其粉碎成芭蕉芋粉,细度为50目;向芭蕉芋粉加水,调成芭蕉芋粉浆,使芭蕉芋粉的浓度为23g/ml;将芭蕉芋粉浆输进喷射液化装置,调节pH至6.5,按每克芭蕉芋粉10个酶活单位在芭蕉芋粉浆中加入高温α-淀粉酶,并进行液化,温度控制在98℃,维持4个小时,使液化DE值为80%;将液化后的芭蕉芋粉浆过滤,保留滤清液;将芭蕉芋粉浆滤清液通入发酵罐,加入滤清液体积1%的豆饼粉作为有机氮源;将温度升至98℃,灭菌30分钟,再降温至发酵温度35℃;采用孢子接种法将发酵菌种黑曲霉接入发酵罐中,并通风供氧,保持35℃的发酵温度至发酵结束;最后采用钙盐法提取发酵液中的柠檬酸。据测试表明,在此条件下,发酵59小时,产酸为136g/L,转化率为96.9%,发酵指数为2.31g/(L·h)。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兴协联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未经宜兴协联生物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99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