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方便型面窝的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39483.2 | 申请日: | 2010-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46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赵思明;熊善柏;袁佰华;周三宝;方炎鹏;刘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1/164 | 分类号: | A23L1/164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方便 型面窝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方便食品加工及保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便型面窝的制作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面窝是湖北武汉地区特有的传统风味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因其四周厚而中间薄,呈凹状,口感外酥内脆,中间软,香酥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面窝品种有“磨浆面窝”、“豌豆面窝”、“苕面窝”等,尤以“磨浆面窝”最受消费者欢迎(董宏酞,面窝[J].武汉文字资料,2006(5):48-49)。目前传统的“磨浆面窝”主要是以大米、黄豆为主料,经长时间的浸泡、磨浆后添加一定量的辅料混合再加水调浆、上瓢入油锅炸至金黄,现吃现炸。
传统面窝多采用手工作坊式生产,特别是面窝粉或浆的调配,多以经验制作为主,黄豆、大米需10h的浸润吸水过程,生产周期长(陈建新,米窝生产新工艺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2(9):17-18),生产过程缺乏标准控制、产品质量不稳定。在本发明出现以前已有相关面窝专用食品粉的报道,如郭蕾等(郭蕾、刘晓翠、赵思明,复合面窝粉的研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2):16-18),该方法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超微粉碎法、复配技术和正交试验开发出一种食品专用粉。除应用于麻团食品外,还能应用于面窝食品的生产中,其相关信息见中国发明专利发明“一种高蓬松性低含油量食品专用粉及制作方法与应用”,专利申请号为200910063663.7,公开号为CN101669597,但是这种食品专用粉制作面窝需要现调现做,难以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需要,同时该专利申请中所用的食品专用粉膨松剂为NaHCO3利用该食品专用粉生产速冻面窝油炸后期蓬松性明显降低影响口感和食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方便型面窝的制作方法,以解决现有面窝的速冻保藏。
本发明的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方便型面窝的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先制备面窝专用粉,按重量计:
米粉:100份;黄豆粉:25份;小麦粉:7份;食盐粉:3份;膨松剂:0.8份;变性淀粉:3.5份;生姜粉:1份;脱水葱段:2份;
其中:所述的膨松剂的制法为:取NaHCO30.2份,葡萄糖内酯0.25~0.45份,酸性焦磷酸钠0.15~0.35,混合后即得所述的膨松剂;
制备步骤如下:
1)按质量比将所述的面窝专用粉与水按1∶1.0~2.0混合均匀,加生姜粉和小葱段,充分搅拌均匀,得到面窝浆;
2)将步骤1)的面窝浆于-50~-20℃下速冻20~40min,得到冻结面窝浆,然后置于-30℃~-8℃下冻藏;或
3)将步骤1)所述的面窝浆置于80~190℃的食用油中,油炸60-200s,得到面窝半成品;
4)将步骤3)的面窝半成品包装后于-50~-20℃下速冻20~40min,得到即食面窝,然后置于-30℃~-8℃下冻藏。
步骤2)的优选方案之一是,所述面窝浆的速冻温度为-45~-30℃,速冻时间为20~40min,冷藏温度为-30℃~-8℃。
步骤2)的优选方案之二是,所述面窝浆的速冻温度为-40~-35℃,速冻时间为20~40min。
本发明所使用的生姜粉和干制小葱段均为市售商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的方便型冻结面窝浆,能够长久的保持其原有的新鲜风味,吸油量少、蓬松性好。
2、本发明的即食面窝开袋后微波加热或油炸即可,具有使用方便、保质期长的特点。
3、本发明的膨松剂为NaHCO3、葡萄糖内酯、酸性焦磷酸钠组成的复合式膨松剂,该膨松剂有利于冷冻食品在油炸的过程中受热产气,使食品蓬松,香酥爽口,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冻结面窝浆的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图。
图2:是一种即食面窝的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冷冻面窝浆和即食面窝的制作
按重量份计,取米粉100份,黄豆粉25份,小麦粉7份,食盐粉3份,膨松剂0.8份,变性淀粉:3.5份,生姜粉(为市售产品)1份和脱水小葱段(为市售产品)2份,得到面窝专用粉。
预先将0.2份NaHCO3、0.25份葡萄糖内酯、0.35酸性焦磷酸钠混合为膨松剂,备用。
制备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94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