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硬脂酰磷酰乙醇胺及其氨基聚乙二醇化衍生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35981.2 | 申请日: | 201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53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苟少华;房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9/10 | 分类号: | C07F9/10;C08G65/4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0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硬脂 酰磷酰 乙醇胺 及其 氨基 聚乙二醇 衍生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用载体材料磷脂---二硬脂酰磷酰乙醇胺(简为DSPE表示)及 其氨基聚乙二醇化衍生物(简为NH2-PEG-DSPE表示)的有效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脂质体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药用载体材料,其能形成独特的磷脂双分子层定 向排列结构,既可将亲水性药物包封于内水相,又可将亲脂性药物包封于磷脂双分 子层,静脉注射后脂质体能有效延缓药物释放,提高生物利用度。另外,脂质体与 生物膜相容性好,毒性低。药用脂质体材料通常由磷脂和附加剂组成,其中磷脂是 构成脂质体物理和生物特性的主要成分。
二硬脂酰磷酰乙醇胺(DSPE)是制备脂质体的一种常用磷脂,从化学结构上来 看,它包括一个亲水性的乙醇胺端基及一个亲脂性的硬脂酸甘油二酯尾基。与卵磷 脂、豆磷脂、脑磷脂等天然磷脂不同,二硬脂酰磷酰乙醇胺为人工合成磷脂,具有 化学成分确定、质量可控等优点。将二硬脂酰磷酰乙醇胺末端氨基通过共价键与聚 乙二醇(PEG)相连可以获得PEG化磷脂,应用PEG化磷脂制备得到的脂质体通常被 称为长循环脂质体,因为PEG片段在体内能在分子表面诱导形成一个水膜,能有效 减缓血清中调理素及网状内皮系统对脂质体的摄取及清除,从而延长脂质体在体内 循环系统中的半衰期。目前国内、国外可见聚乙二醇化磷脂(PEG-DSPE)以及甲氧 基聚乙二醇化磷脂(m-PEG-DSPE)的相关文献报道,但还未见氨基聚乙二醇化磷脂 (NH2-PEG-DSPE)合成方法的公开报道。
虽然DSPE已应用多年,但其合成工艺报道却相对有限。概括而言,文献报道 的DSPE合成路线首先是通过选择性保护甘油末端羟基,经酰化脱保护制备得到1,2- 二硬脂酰甘油脂(Chem.Phys.Lipids,1980,26,405;Chem.Phys.Lipids,1986,41,53; Tetrahedron Lett.,1989,30,3585),然后将1,2-甘油二脂、乙醇胺或带氨基保护基的 乙醇胺先后与磷酰化剂反应制得相应的磷脂。在这一路线中,可将乙醇胺、甘油二 脂直接与磷酰化剂如三氯氧磷反应(PNAS,1978,75,4074),但磷酰化剂一般反应活 性高、选择性差,造成该反应具有副产物多、分离纯化难和收率低等缺陷。因此, 事先对磷酰化剂或乙醇胺进行保护成为较好的选择,这其中保护基团的选择较为关 键。
目前报道的磷酰化剂主要有:1)三氯氧磷。该试剂最为经典,具有原料易 得、活性高和反应快等特点,但由于有三个活性氯原子,在第一步酰化过程中易发 生双酰化副反应,致使产物收率降低(Arch.Biochem.Biophys.,1958,78,294;Hely Chim.Acta,1991,74,1697;J.Org.Chem.,1996,61,192)。2)磷酰氯单(二)酯。为了 避免三氯氧磷所具有的多酰化副反应,磷酰氯单(二)酯也常被用作磷酰化剂,常见 的有二氯氧磷苯基酯、二氯氧磷苄基酯、磷酰氯二苯酯等(J.Org.Chem.,1977,42, 2260.;J.Med.Chem.,1990,33,641;J.Org.Chem.,2002,67,194)。该类试剂可有效避 免多酰化副反应,且反应条件较为温和,然而与三氯氧磷相比,一方面其来源受 限,另一方面还需附加一步脱酯反应。3)亚磷酰氯单酯。当甘油二脂及醇胺结构 非常庞大时,磷酰氯有时无法与之反应,采用亚磷酰氯单酯可以有效提升反应活 性,生成相应的亚磷酰酯,然后经氧化得到目标磷脂(Tetrahedron,1992,48,2223; J.Org.Chem.,1994,59,4805)。该类试剂可有效避免多酰化副反应,但反应涉及氧 化,不利于制备含有对氧化敏感的化合物,另还需增加一步脱酯反应。4)磷酰氯 环乙二酯。该试剂与甘油二脂反应后经氨解可直接得到甘油-乙醇胺磷脂(J.Org. Chem.,1999,64,7727),其反应条件较为温和,然而来源受限,且成本较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59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烟气脱水除雾装置
- 下一篇:一种安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