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稳定的含有变应原的膜剂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122347.5 申请日: 2010-03-12
公开(公告)号: CN102048712A 公开(公告)日: 2011-05-11
发明(设计)人: 管祯玮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61K9/70 分类号: A61K9/70;A61K39/35;A61K39/36;A61P37/08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313200 浙江***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稳定 有变 药物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生物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稳定的含有变应原的膜剂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过敏性疾病(也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类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社会影响大的疾病。2005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公布了对30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的人群患有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在发达国家,过敏性疾病已经以其高发病率跃居第六大慢性病,大约15~20%的人群患有各种不同的过敏性疾病,其中主要包括过敏性哮喘、变应性鼻炎、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等。

变态反应是异常的、有害的、病理性的免疫反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寄生虫、花粉、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以是半抗原(如药物和一些化学制剂)。有时变性的自身成分作为自身抗原,也可引起变态反应发生。变态反应的发生可分为两个阶段:致敏阶段,当机体初次接触变应原后,需要有一个潜伏期(1~2周),免疫活性细胞才能产生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此期间机体无任何异常反应,但已具备了发生变态反应的潜在能力。变态反应发生阶段,当致敏机体再次与同一变应原接触,变应原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也就是异常免疫反应出现,此过程出现较快,少则几秒至几十秒,多则2~3天。变态反应发生的原因一是个体的免疫机能状态;二是进入机体的变应原的性质、纯度及途径等。这两个因素中主要因素是前者,即个体免疫应答的差异。变态反应发生的特点是:必须有变应原的刺激;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即两次接触的变应原必须相同;有一定的潜伏期,必须经历从致敏到变态反应发生两个阶段;必须有过敏体质者存在。变态反应发生的原因和表现十分复杂,对其分类曾有不同的观点。但目前大多按照造成免疫病理的机制,将变态反应分为四类:I型(速发型)、II型(细胞毒型)、III型(免疫复合物型)、IV型(迟发型)。

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al immunotherapy,SIT)又称脱敏治疗,是针对变应性疾病的病因进行治疗。SIT最初是1903年由德国的Dunbar等开始试用。后来Noon和Freeman等对SIT加以发展并进行广泛的推广,到1911年就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报道。SIT的治疗方式是以用变应原活性成分规律性地递增给药,如治疗花粉或尘螨等引起的过敏性疾病。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临床上对治疗变应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和过敏性结膜炎方面均有效,并且可以减少炎症的发生。结果还表明,免疫治疗短期疗效不如抗组胺药或者类固醇类药物治疗,但是长期疗效优于药物治疗。临床实践证实经过正规的脱敏治疗者多可终生受益,这是一般的药物治疗难以达到的。标准化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能够改变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各变态反应、哮喘与免疫学学会唯一共同推荐的对因治疗。

目前较为公认的有两种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给药方式,即皮下注射给药方式和舌下含服给药方式。并且,由于舌下含服脱敏治疗在疗效及安全性上所展现的优势,世界卫生组织于2001年发表的ARIA报告中,正式推荐舌下含服为可替代传统皮下注射方式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并建议使用于成人及儿童过敏病人身上。目前脱敏药物舌下含服给药的剂型主要为舌下含服滴剂,但舌下含服滴剂属于液体制剂,而变应原是一种活性蛋白,活性蛋白一般都需要低温保存才能保持活性以保证疗效,这就给运输、储存、携带以及使用带来不便;并且给药剂量由小到大逐渐递增,特别是至最佳维持剂量时因液体给药量容积大而使患者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的准确定量给药带来不便,不利于标准化给药的实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的含有变应原的膜剂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稳定的含有变应原的膜剂药物组合物,它包含治疗有效量的变应原、成膜物、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膜剂药物组合物是由治疗有效量的变应原、成膜物、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组成的。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成膜物选自葡萄糖、蔗糖、淀粉、普鲁兰多糖、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透明质酸、壳聚糖、几丁质、山梨糖醇、木糖醇、海藻酸钠、胶原蛋白、黄原胶、阿拉伯胶、明胶、果胶、魔芋胶、聚环氧乙烷、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丙烯酸、甲基异丁烯酸共聚物、聚羧乙烯聚合物或其组合。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23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