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碰撞加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310967.4 | 申请日: | 2009-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448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孙立志;丁勇;吴成明;何伟;刘卫国;钱国强;林高泽;马悦;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3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碰撞 加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车身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碰撞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车体结构中的前横梁,在碰撞尤其是前碰撞中起到了保护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减少乘员损害程度的重要作用,而普遍使用的前横梁钣金结构一般是采用单层板材与车体连接的构造形式,结构相对单薄,而且与车体间的连接为刚性连接,因此发生碰撞时,碰撞能量通过前横梁几乎全部传递至车体,由此造成前横梁、车体变形严重,导致车内乘员损伤。
中国专利: “一种汽车前碰撞缓冲吸能结构(CN101450682A)”公开了一种汽车前横梁碰撞吸能结构,它包括第一前横梁,第一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纵梁总成的前端相连,第一纵梁总成的后端固定在车身支架上,第一纵梁总成与车身支架大致平直顺延,第二前横梁悬置在第一前横梁上方,第一、二前横梁平行布置,第二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纵梁总成的前端相连,第二纵梁总成的后端朝向第一纵梁总成延伸与第一纵梁总成的后端重合。采用此结构,通过第一、二前横梁将撞击力传递至第一、二纵梁总成,最后由第一、二纵梁总成将力传递至车身,撞击力在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从而达到减小对车内成员造成伤害的目的,但结构中的第一、二纵梁总成与第一、二前横梁总成为上下双层垂直交叉结构,由此导致碰撞能量直线传递至车体,传递过程能量损失少,尽管采用了二级传递来增加能量损失,但其结构形式决定其传递能效较高,由此需要增加相关零部件的厚度、体积来抵御变形,如此一来不仅提高生产成本,而且车体重量增加导致能耗增大,同时乘驾空间减少,降低了乘驾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前碰时吸能效果好,可有效保护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减少乘员损害程度,提高乘座安全性的汽车前碰撞加强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汽车前碰撞加强结构复杂、笨重,前碰时吸能效果差,导致车体变形严重,使乘员遭受损伤、降低乘座安全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汽车前碰撞加强结构,包括前横梁,所述的前横梁包括前横梁上板和平行设于前横梁上板后部的前横梁下板,所述的前横梁上板通过安装板与前横梁下板连接,所述的前横梁下板通过吸能梁与车体相连。通过双层结构形式的前横梁上板与前横梁下板前后平行设置,碰撞能量首先通过前横梁上板向前横梁下板传递,二级传递增加了能量传递的环节提高碰撞能量吸收;又通过在前横梁上板与前横梁下板之间设置安装板, 并通过安装板将碰撞能量由前横梁上板向前横梁下板传递,使能量传递环节增至三级传递,进一步提高了能量吸收;最后连接前横梁下板通过吸能梁与车体相连,通过四级能量传递使撞击力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碰撞能量得到最大化的消耗,吸能效果好,车体变形量小,提高了乘座安全性,结构简单、成本低。
作为优选,所述的前横梁上板沿车体纵向方向的截面为U形,且沿U形开口端向外设有翻边,所述的前横梁上板通过翻边与安装板相连。U形结构的前横梁上板相对平面结构强度好,成本低,又通过在其开口端向外设置翻边,进一步提高了前横梁上板的强度,同时通过翻边与安装板时,增加了二者的连接面积,确保连接稳固。
作为优选,所述的前横梁下板包括与车体相邻的U形内板和与前横梁上板相邻的U形外板,所述的U形内板与U形外板的开口端相抵接。采用双层结构的U形外板与U形内板组合成前横梁下板,提高了前横梁下板的强度,双U形对接的中空结构,相对实心结构,在保证了强度的同时,可节省原材料、减少重量。
作为更优选,沿所述U形内板的开口端向外设有内板翻边,沿所述U形外板的开口端向外设有外板翻边,所述的U形内板通过内板翻边与U形外板上的外板翻边相抵接。通过在U形内板及U形外板的开口端向外设置翻边后对接,提高了U形内板及U形外板的强度,并通过翻边连接时,增加了二者的连接面积,确保连接稳固。
作为更优选,在所述的U形内板和U形外板上设有条形凸起,所述的条形凸起设于U形内板与U形外板的相邻面上,并沿U形内板或U形外板的长度方向在其所在的表面上对称分布。条形凸起有提高零件自身强度的作用,成本低、加强效果好。
作为优选,所述的安装板为半环形,且沿安装板的轴向端面边沿向外设有安装板翻边,所述的安装板的一端外缘面与前横梁上板相连,另一端通过安装板翻边与前横梁下板相连。环形结构的安装板及其边沿的翻边均可提高安装板的强度、降低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09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