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益气、健脾胃的营养食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8051.6 | 申请日: | 200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3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邵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邵伟 |
主分类号: | A23L1/29 | 分类号: | A23L1/29;A23L1/10;A23L1/36;A23L1/20;A23L1/312;A23L1/31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52吉林省长春市宽***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脾胃 营养食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益气、健脾胃的营养食品。
背景技术。
人类为了生存、生活,必须每日从外界摄取饮食,以供人体生理代谢所 需的营养。人们吸收饮食营养又主要是通过脾胃和小肠经过机体的一系列代 谢过程而供给各器官组织。人体的脾胃和小肠功能如何,关系到人的生长发 育及健康状况,只有能增强脾胃和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使食物的营养 得到较好地吸收,以达到增强人体健康的目的。本发明是一种益气、健脾胃 的营养食品,它是将现代营养学同中医食疗相结合,通过植物性食物的科学 搭配,实现营养互补,丰富食品的营养及机体代谢需要的功能性物质,对人 体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发挥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组成该食品的原料为: 谷类、豆类、坚果和中药,它们在健脾胃方面都有各自特点,而经过组合后, 又能发挥整体功能,较好地促进机体对食物营养的消化吸收。首先,从高粱 米、大米、糯米、赤小豆、白扁豆来看,高粱米、大米、糯米是谷类,赤小 豆、白扁豆属豆类,它们混合后实现蛋白质互补,丰富了食物的营养;其次, 从栗子、花生、榛子、莲子、葵花籽仁来看,它们属坚果类,坚果类蛋白质 是人体蛋白质的重要补充,但其生物效价较低,需要与其他食品营养互补后 方能发挥最佳的营养作用。因此,它只有同谷类、豆类合理搭配,实现营养 互补,才能共同丰富食物的营养,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坚果类脂肪是优质 的植物性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富含必需氨基酸。一些坚果脂肪中单不 饱和脂肪酸比例较大,这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一定的益处。再次,从以上 各种植物性食物的特点看栗子味甘、性温、可益气、补肾、强筋、健脾胃。 榛子味甘、性平,具有补益脾胃、滋养气血、明目、强身的作用,榛子本身 有一种天然的香气,具有开胃的功效;花生味甘、性平、可润肺、补脾、和 胃、补中益气;莲子味甘涩、性平、可养心、补脾、益肾、涩肠;葵花籽仁 味甘、性平、具有清除湿热、平肝祛风、消滞、益气、滋阴、润肠等作用; 白扁豆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和胃、清署化湿的作用;赤小豆通过消水通 气而健脾胃;鸡内金具有消食健胃之功效;高梁米、粳米、糯米具有补中益 气、健脾、益胃温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这种益气,健脾胃的营养食品是多种植物性食物经科学搭配 而成。这种组成不但体现了多种植物性食物有健脾胃的作用,而且还体现了 对心、肺、肝、肾、肠的多种作用。因为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是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熟腐,而脾主运化需要心、肺、肝、肾、肠等多个器官的密切配 合而实现,所以该食品对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都起到功能性调节作用。该食 品经过长期用膳必然使机体的消化、吸收以及代谢功能发生变化,通过益气、 健脾胃调整机体的组织器官,以达到健身、壮身、强身、益智、美容、延缓 衰老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公开一种益气、健脾胃的营养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以达到增强人体综合素质的目的。
本发明的原料组分及重量(份)配比为:
高粱米 28-36 白扁豆 2-8 榛子仁 1-5
粳米 8-16 糖 2-7 莲子 2-6
糯米 5-12 栗子仁 6-14 葵花仔仁 2-6
赤小豆 7-14 花生仁 3-8 鸡内金 0.5-1.5
本发明的较佳重量(份)配比为:
高粱米 30-34 白扁豆 4-8 榛子仁 2-4
粳米 10-14 糖 3-6 莲子 3-5
糯米 6-10 栗子仁 8-12 葵花仔仁 3-5
赤小豆 8-12 花生仁 4-7 鸡内金 0.8-1.2
本发明的最佳重量(份)配比为:
高粱米 32 白扁豆 6 榛子仁 3
粳米 12 糖 5 莲子 4
糯米 8 栗子仁 10 葵花仔仁 4
赤小豆 10 花生仁 5 鸡内金 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邵伟,未经邵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80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