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氧化锌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42500.6 | 申请日: | 2008-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03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陈韬;屈新萍;刘书一;万景;茹国平;蒋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786;H01L29/10;H01L29/423;H01L21/336;H01L21/36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飞;张磊 |
地址: | 2004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氧化锌 场效应 晶体管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氧化锌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平板显示器件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薄膜晶体管作为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中的开关点阵或者驱动电路,对产品性能有直接的影响。载流子迁移率是表征薄膜晶体管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高迁移率场效应晶体管具有高驱动电流低功耗的特点。传统的非晶硅场效应晶体管迁移率较低(<1cm2/(V·s)),不能适应显示器件高速高亮度的要求。虽然多晶硅场效应晶体管迁移率较高,但由于需要高温工艺无法与玻璃衬底相结合而难以得到广泛的应用。相比之下,ZnO具有生长温度低,化学性能稳定以及迁移率相对较高(>1cm2/(V·s))的优点,因此在薄膜晶体管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前景。并且在可见光范围内ZnO薄膜具有高透过率的特点,目前通过在普通玻璃以及塑料衬底上生长ZnO薄膜可以实现全透明器件,从而有效的提高通孔率降低产品功耗。
目前报道的氧化锌场效应晶体管的迁移率在0.1-10cm2/(V·s)之间,器件性能很难有进一步的提升。这是因为在低温条件下生长的ZnO为多晶薄膜,大量晶界缺陷的存在限制了载流子的输运过程。单晶ZnO的迁移率高达200cm2/(V·s),因此如果采用单晶ZnO作为导电沟道层,将有效提高场效应晶体管的电学性能。相比单晶ZnO薄膜的复杂高温工艺,ZnO纳米棒具有良好的单晶性能,并且制备简单,生长温度低(<100℃),通过对籽晶层的控制可以实现ZnO纳米棒的区域定向生长,因此ZnO纳米器件具有目前薄膜晶体管无法相比的优点。目前报道的ZnO纳米棒场效应晶体管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生长好的纳米棒进行分散,再旋涂到栅介质衬底上,然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定位在纳米棒两端制备出源、漏电极接触,这种晶体管具有较好的迁移率。但是由于旋涂到衬底上纳米棒位置的随机性,此方法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另一类方法是先在源漏电极上大面积生长纳米棒,当纳米棒之间有一定的连接时便可形成导电沟道。但是由于存在大量的纳米棒之间所形成的“结”,相当于存在晶界缺陷而影响了器件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以大规模制备高迁移率的场效应晶体管。
本发明针对目前非晶Si和ZnO场效应晶体管存在的迁移率问题,通过选择性淀积籽晶层实现ZnO纳米棒的定向生长,在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漏电极之间横向生长ZnO纳米棒作为沟道层,利用单晶ZnO纳米棒的优良电学特性制作高迁移率的场效应晶体管。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场效应晶体管的迁移率,同时又具备工艺方法简单,可以在玻璃衬底甚至柔性衬底上大面积生长的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纳米ZnO场效应晶体管,包括栅电极,栅绝缘层,源漏电极,导电沟道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场效应晶体管的沟道层为横向生长的ZnO纳米棒结构。本发明所述的栅电极和源漏电极材料厚度为50nm-1um,栅绝缘层厚度为10nm-500nm,导电沟道层为本征ZnO,n型ZnO或者p型ZnO的纳米棒结构,导电沟道层的厚度为10nm-200nm。
本发明所述纳米ZnO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在选择淀积的栅电极上外延生长栅绝缘层材料,然后通过光刻工艺或者纳米压印实现源漏电极图形。其关键工艺在于实现ZnO纳米棒在源漏电极之间的横向生长。ZnO纳米棒工艺具有在图形化籽晶层上能够定向生长,在未处理衬底上不能生长或者随意生长的特点,在源、漏侧墙上选择生长籽晶层,通过籽晶层的作用在侧墙上横向生长单晶ZnO纳米棒。所需生长纳米棒长度视导电沟道长度而定,通过改变生长溶液浓度、温度和时间,可以改变ZnO纳米棒的长度。此关键工艺中籽晶层的定位可以采用物理气相淀积(PVD)斜蒸发或者斜溅射、干法刻蚀的方法在源漏电极侧面形成边墙,即先大面积淀积ZnO籽晶层然后采用等离子刻蚀(RIE),利用等离子刻蚀各向异性的特点,仅保留侧壁上的籽晶层。最后通过溶液法在已经定义好位置的籽晶层上定向生长ZnO纳米棒,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光刻腐蚀或者剥离工艺制作图形化栅电极,可以利用负版光刻之后腐蚀,或者正版光刻之后进行剥离工艺,栅电极材料为ITO、Al、Au、Pt、Ni、Ti、ZnO:Al、ZnO:Ga、TiN、TaN、Ru和Si中任意一种或者其中两者组合的双层结构,且不限于上述材料,淀积的方法可以采用物理气相淀积,如溅射、蒸发等方法或者化学气相淀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25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阵列式LED封装结构
- 下一篇:嵌线定位夹具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