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组合减震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9539.2 | 申请日: | 2008-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1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江绍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绍成 |
主分类号: | B60G21/06 | 分类号: | B60G21/06;B60G17/01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442上海市宝***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组合 减震 系统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车辆组合减震系统,涉及汽车等各种车辆的减震装置,用以提高车辆减震、安全性能和改善乘员舒适性。属机械设计领域。
二、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车辆上的减震器是车辆行驶中减震和安全的必备装置,常见的有弹簧、液体和气体等多种类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汽车技术的日新月异,用于汽车上的各种新型减震装置不断问世,结构上有悬挂或非悬挂式的,介质有液体或气体的等。它们通常有四个,分别安置在各自车轮的上方,它们各自独立地承受车辆行驶中在该方位上的震动并发挥减震缓冲功能。近年在高档车辆中出现的电子控制式主动液压(空气)悬架,虽然它通过计算机将减震器组合为系统,并大大地改善了车辆的减震性能。但需设置独立的液压动力或气压源,不仅系统较复杂,造价高昂使近期难以普及,而且要多耗能源。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车辆组合减震系统,其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设计思路,将目前车辆上四个单独作用的流体(液体或气体)为介质的减震器组合成两组,构成一个减震系统,整体有效地减缓车辆在行驶中的各种震动,以达到提高车辆安全性和舒适性的目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耒实现的:车辆四角上安置的四个减震器分别命名为右前(RF)、左前(LF)、右后(RB)和左后(LB),把处于对角线方位上的两个减震器分别组合成两组(RF和LB为一组;LF和RB为另一组),通过两个二位四通电磁阀(1DT和2DT)把同组的两个减震器缸体的上下腔连接起耒,当1DT、2DT不带电时,本组两个减震器缸体的上腔和下腔分别互通(即并行相通);当1DT、2DT带电时,本组两个减震器因电磁阀换向而变为缸体上、下腔交叉互通,从而使该组减震器组合后具有两种工作状态。1DT和2DT通电与否,取决于车辆上有关传感器测得路面状况和车辆行驶的工况或车辆电控系统发出的有关指令。
本发明车辆组合减震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有效地发挥组合减震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适用不同介质(液体或气体)的减震器,可用于简单的车控系统,也可与电控主动悬架匹配,适用性较广。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车辆组合减震系统的工作原理,其上RF、LF、RB和LB是分别位于车辆四角的减震器,其中的单向阀和节流阀是液压减震器内的原有器件,以对流体反复地阻尼实现减震,将震动能量转换成流体的热能。
五、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1,以最常用液压减震器为例,对本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该系统的减震过程是,当直线行驶的车辆因路面不平引起震动时,此时1DT和2DT均不通电,各组减震器中的两个减震器的缸体上下腔借助电磁阀并行相通,若右前轮突遇路面凸起,RF减震器油缸体上抬,车体右前部因惯性滞后上抬,减震器缸体下腔油压升高,此时该腔的油除通过该减震器内部通道反复阻尼进行能量转换以实现减震功能外,还通过2DT电磁阀分流通到对角上的LB减震器的缸体下腔,在降低车体上升趋势和RF减震器下腔压力的同时又使LB减震器下腔压力升高,加大车体左后部的抗降能力。这样,组合后的RF和LB两个减震器综合作用是使车体右前方上升幅度减小,并减小车体左后方的下降幅度;当右前轮突遇路面凹坑,该处车体因惯性滞后下沉,RF减震器缸体下移,缸体上腔压力升高,此时该腔的油除通过该减震器内部通道反复阻尼进行能量转换以实现减震功能外,还通过2DT电磁阀分流通到对角上的LB减震器的缸体上腔,在降低车体下降趋势和RF减震器上腔压力的同时又使LB减震器上腔压力升高,加大车体左后部的抗升能力。这样,组合后的RF和LB两个减震器综合作用是使车体右前方下沉幅度减小,并减小车体左后方的上升幅度。显然,在这两种路况下,组合后的减震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在突遇路面不平时保持车体平稳。同理,四个减震器分别或部分同时遇到上述路况时,均可相应发挥系统的组合功能,减小因路面不平而引起的车体颠簸的振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绍成,未经江绍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95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收放式超轻应急抢险光缆
- 下一篇:并联式双室电饭锅内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