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温冷平台与室温外壳之间的引线结构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38826.1 | 申请日: | 200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52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坤;朱三根;吴家荣;张亚妮;曾智江;龚海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3/488 | 分类号: | H01L23/488;H01L21/6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英 |
地址: | 20008***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温 平台 室温 外壳 之间 引线 结构 方法 | ||
1.一种红外探测器微型杜瓦的低温冷平台与室温外壳之间的引线结构,它由红外探测器的安装衬底(1)、引线电路(2)、冷平台(3)、引线环(4)、杜瓦外壳(5)、低热导率的金属引线(6)组成,其特征在于:
A.低温端的引线结构:带有引线电路(2)的安装衬底(1)胶接固定在杜瓦的冷平台(3)上,引线电路(2)的外侧引线端(201)上有引线电路(2)上的半球形铟头(202);
B.室温端的引线结构:与杜瓦外壳(5)焊接相连的引线环(4)中的金属环(401)上按直线或圆周方向排列有若干个通过绝缘材料(402)绝缘的引线端(403),在引线端(403)上有引线环(4)上的半球形铟头(404);
C.低温端的引线电路(2)通过连接在引线电路(2)上的半球形铟头(202)和引线环(4)上的半球形铟头(404)之间的金属引线(6)连接到室温端的引线环(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探测器微型杜瓦的低温冷平台与室温外壳之间的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引线电路(2)的外侧引线端(201)的端面面积大于0.25mm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探测器微型杜瓦的低温冷平台与室温外壳之间的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引线环(4)的引线端(403)的端面面积大于0.25mm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探测器微型杜瓦的低温冷平台与室温外壳之间的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引线电路(2)上的半球形铟头(202)通过断电的热的电烙铁和松香在引线电路(2)的外侧引线端(201)上制成,它的高度为0.6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探测器微型杜瓦的低温冷平台与室温外壳之间的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引线环(4)上的半球形铟头(404)通过断电的热的电烙铁和松香在引线环(4)中的引线端(403)上制成,它的高度为0.6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探测器微型杜瓦的低温冷平台与室温外壳之间的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金属引线(6)采用低热导率的铂、锰铜、康铜、金或者镍材料的金属引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探测器微型杜瓦的低温冷平台与室温外壳之间的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引线环(4)中的引线端(403)是可伐合金材质电极针脚,还可以是由厚膜工艺形成的引线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探测器微型杜瓦的低温冷平台与室温外壳之间的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绝缘材料(402)是玻璃珠或陶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探测器微型杜瓦的低温冷平台与室温外壳之间的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引线环(4)中的金属环(401)、绝缘材料(402)和引线端(403)之间通过高气密烧结工艺连接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探测器微型杜瓦的低温冷平台与室温外壳之间的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金属引线(6)与引线电路(2)上的半球形铟头(202)和引线环(4)上的半球形铟头(404)之间用铟埋引线方法连接;所说的铟埋引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显微镜下用手术刀先将引线电路(2)上的半球形铟头(202)的中心切开一槽,槽深不小于0.3mm,用镊子夹持着低热导率金属引线(6)将金属引线(6)的低温端(601)插入槽中后,用φ0.5mm的针将其埋入引线电路(2)上的半球形铟头(202)中;
(b)按步骤(a)方法将金属引线(6)的室温端(602)埋入引线环(4)上的半球形铟头(404)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882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