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番茄红素微丸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1404.4 | 申请日: | 200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4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魏洪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弗兰德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1/01 | 分类号: | A61K31/01;A61K9/16;A61P39/06;A61P35/00;A23L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57天津市天津经济***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番茄 红素微丸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食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番茄红素制成的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番茄红素(Lycopene)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对防治前列腺癌、肺癌、乳腺癌、子宫癌等有显著效果,还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功效,有植物黄金之称,被誉为“21世纪保健品的新宠”。它是自然界中最强的抗氧化剂,其抗氧化作用是β-胡萝卜素的2倍,VE的100倍。在清除人体“万病之源”-自由基方面,番茄红素的作用比β-胡萝卜素更强大。2003年,美国《时代》杂志把番茄红素列在“对人类健康贡献最大的食品”之首,番茄红素也因此被称为“植物中的黄金”。
目前,番茄红素已在欧美、日本和我国港台地区被广泛接受。这些产品基本均为普通的片剂和胶囊剂,但上述剂型存在崩解时间长;在体内的某一部位点崩解,对胃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将在医药领域发展迅速的微丸技术引进到食品领域,将本品制成了在体内释放可控、且生物利用度高的微丸型产品。
微丸制剂的制备过程中一般要加入赋形剂、粘合剂、致孔剂、崩解剂、增塑剂等药用辅料【《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与开发》颜耀东等,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257,258】,在微丸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制剂制备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制备出合格的微丸产品。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通过对番茄红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溶出度为指标,通过科学的试验,确定药用辅料为赋形剂和粘合剂,并且对赋形剂和粘合剂进行重量百分含量的确定:“药用辅料为赋形剂和粘合剂,其微丸制剂中番茄红素重量百分含量为1~10%,赋形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70~95%,粘合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5%”;通过这个完整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按照现有技术的微丸的制备方法,就可以制备出符合要求的微丸制剂;将上述微丸制剂可以制备成符合要求的缓释制剂或肠溶制剂,有利于服用者的依从性。我们将番茄红素与赋形剂进行了充分的粉碎,即微粉化粉碎,使番茄红素很好地分散到了赋形剂中,使粒径达到了微粉级,用这样的物料制成微丸,在体内释放的过程中,主成分可以随着赋形剂的溶解而迅速释放出来,且本品是由几百粒小的微丸单元组成,在体内分散面积大,与吸收器官接触的比表面积也大,故使得本品服用后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番茄红素的新制剂——微丸制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番茄红素微丸制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简单、方便、易于操作。
本发明番茄红素可以是提取物,也可以是有效成分,按照现有文献方法或专利方法制备得到。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番茄红素微丸制剂,由番茄红素和药用辅料制备而成,其特征在于药用辅料为赋形剂和粘合剂,其微丸制剂中番茄红素重量百分含量为1~10%,赋形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70~95%,粘合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5%。
上述番茄红素微丸制剂制备的缓释剂型。
或上述番茄红素微丸制剂制备的肠溶剂型。
其中所述的赋形剂为选自蔗糖、糊精、淀粉、微晶纤维素、乳糖、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吡咯烷酮、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其中所述的粘合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纤维素类、树脂类、糖类、动物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本发明微丸制剂可以按照上述技术方案,以现有技术微丸制剂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也可以按照下述方法进行制备:
(1)取番茄红素,加入赋形剂,粉碎到微粉化的级别,混匀;
(2)将粘合剂溶于水或乙醇中的一种,或两种按比例混合的溶液中;
(3)采用微丸成型技术制成微丸。
其中所述的微丸成型技术包括选自泛丸法、挤压-滚圆成丸法或离心-流化造丸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弗兰德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弗兰德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14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属复合螺旋翅片管型超导节能电暖器
- 下一篇:全迎风同步垂直轴风力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