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半导体照明的玻璃陶瓷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9422.4 | 申请日: | 200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2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樊先平;乔旭升;赵达亮;王锋;王民权;杨辉;章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3C10/00 | 分类号: | C03C10/00;C03B32/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介梅 |
地址: | 310027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半导体 照明 玻璃 陶瓷 及其 制备 方法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半导体照明的玻璃陶瓷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用于白光LED照明器件的玻璃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蓝光、紫光及紫外光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的迅速发展,使LED照明器件在照明领域取代现有照明器件成为可能。与现有照明器件相比,LED照明具有节能、环保、成本低、效率高、响应时间短、使用寿命长、抗冲击及耐震动等众多优点,因而成为新一代照明器件的理想选择。
LED作为环保型新一代照明光源,主要是指白光LED。目前,较为成熟的白光LED是利用蓝光LED配合黄色荧光粉实现的,但是荧光粉存在光衰较明显、耐紫外辐照性差、温度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探索发展实现白光LED照明的新型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稀土离子掺杂发光玻璃陶瓷的稀土离子掺杂浓度高、发光效率高、发光性能稳定、制造方法简单、无污染、成本低,且具有良好的机械、化学和热稳定性,是一类优异的发光材料,应用稀土离子掺杂发光玻璃陶瓷取代稀土掺杂荧光粉实现白光LED照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光效率高、发光性能稳定的应用于半导体照明的玻璃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应用于半导体照明的玻璃陶瓷,其特征在于它的组分及摩尔百分含量如下:
SiO2 45-60mol%
Al2O3 0-25mol%
Na2O 0-10mol%
NaF 0-10mol%
ZnF2 0-20mol%
MF2 0-40mol%
CeF3 0.5-30mol%
RF3 0.1-20mol%
这里,M表示Mg2+、Ca2+、Sr2+、Ba2+中的一种或几种;R表示Dy3+、Eu3+、Tb3+,Sm3+,Pr3+中的一种或几种,上述组分之和为100mol%,其中Al2O3、ZnF2和MF2的含量不同时为0。
上述用于半导体照明的玻璃陶瓷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首先按组成计量称取各组分,其中Na2O用Na2CO3引入,MF2用碱土金属氟化物引入,RF3用稀土氟化物引入,将上述原料充分混合均匀后置入坩埚中,将坩埚放入已经升温至1300-1500℃炉中,在还原气氛下熔融成液态,熔料在熔融温度下恒温0.5-2小时后,倒入模具,得到玻璃;
2)对步骤1)制得的玻璃进行差热分析,得到其第一析晶峰温度和玻璃化温度点,在第一析晶峰温度和玻璃化温度范围对上述玻璃进行热处理,得到玻璃陶瓷。
制备过程中所用的坩埚可以是刚玉坩埚、石英坩埚或铂金坩埚。
为了降低熔制温度和加速熔融料的均化过程,可以在制备过程步骤1)的原料中加入低于原料总量3mol%的澄清剂和/或助熔剂。这里的澄清剂可以是As2O5,助熔剂可以是LiF。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无污染、成本低。制得的玻璃陶瓷具有高的发光稳定性、耐紫外辐照性和温度稳定性。稀土离子掺杂浓度高,基质声子能低,可被紫外光、紫光或蓝光有效激发,发射出源于不同稀土离子的蓝色、绿色、黄色或红色发射峰,最终通过蓝色和黄色强发射光混合或蓝色、绿色和红色强发射光混合可实现高效、高强的白色发光。因此,本发明的玻璃陶瓷可以粘贴在紫外光、紫光或蓝光LED芯片上制备出新型的LED照明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玻璃陶瓷在576nm波长监控下的激发光谱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玻璃陶瓷在440nm波长监控下的激发光谱图;
图3是实施例1的玻璃陶瓷在395nm波长激发下的发光谱图;
图4是实施例1的玻璃陶瓷在315nm波长激发下的发光谱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94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