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图形化的检同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39523.7 | 申请日: | 2007-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1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杨浩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申瑞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J3/40;H02J3/4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炜 |
地址: | 200233上海市徐汇***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图形 同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电力系统合闸并网的检同期方法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里,由于不同发电厂出来的电源之间有一定的频率差、电压差、相位差。在并网之前必须调整发电机,使得二者频率差、电压差、相位差在规定的范围里,并网时同期装置需要检测二者频率差、电压差、相位差是否在规定的范围里,然后选择相位差最小的时刻合闸并网,这就是检同期。如果不检同期,强行并网将导致电网震荡,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最早的检同期装置是使用同期继电器,它限制只能在相位差小于30度时合闸并网,这种方式精度差,不能限制频率差,对电网的冲击教大。随着电力自动化的发展,现在检同期装置普遍使用智能装置,采用微处理器计算二者相位差、频率差及电压差,能够较精确的检同期合闸。但是,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检同期装置都是个黑匣子操作,当用户想检同期合闸时,他不清楚需要多长时间能合上,也不能预先知道合闸时的相位差,所以也就无法预测合闸对电网的冲击程度。另外,由于在检同期的过程中对关键数据不清楚,如果有异常发生也就无法及时知道,自然也就无法及时撤消命令,这样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本发明采用了图形化的检同期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非常直观,易于操作,安全性高,发命令时对操作结果可预知,发生异常能及时撤消命令的图形化的检同期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图形化的检同期方法,其特征在于,检同期方法的流程如下:
1)、来自二个PT电压接入检同期装置;
2)、通过AD采样部分;
3)、计算出二者相位、电压、频率,通过比相获得二者相位差;
4)、然后将这些数据进行(特殊)编码;
5)、结合通讯控制;
6)、发到上位机上显示或者在装置的液晶上显示。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数据进行(特殊)编码为将PT1电压、PT2电压、PT1频率、PT2频率、相位差、采样点编号等关键数据进行(特殊)编码,使数据编码简洁、高效、且容易实现。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数据(采样点)编码与步骤5)、的通讯编码能合二为一,以提高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通讯控制的流程如下:
1)是否有检同期命令?有则转至2);否则转至7);
2)是否有封锁条件?有则转至1);否则转至3);
3)电压、频率是否符合要求?符合则转至4);否则转至1);
4)最小相位差是否符合要求?符合则转至5);否则转至1);
5)加导前时间是否是最小相位?是则转至6);否则转至5);
6)合闸,并转至1);
7)是否有数据丢失?有则转至8);否则转至9);
8)补发数据,并转至1);
9)发最新数据,并转至1)。
本发明提供的图形化的检同期方法与传统黑匣子模式检同期装置相比,其有益效果:
A),检同期过程图形化,非常直观,易于操作;
B),发命令时对操作结果可预知,发生异常能及时撤消命令,所以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图形化的检同期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图形化的检同期方法中通讯控制部分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图形化的检同期方法的图形界面显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是采用本发明的相似方法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图形化的检同期方法,其流程如下:
1)自2个PT电压接入检同期装置;
2)通过AD采样部分;
3)计算出二者相位、电压、频率,通过比相获得二者相位差;
4)然后将这些数据进行(特殊)编码;
5)结合通讯控制;
6)发到上位机上显示或者在装置的液晶上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申瑞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申瑞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95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