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动车的乘员约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48772.6 | 申请日: | 200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6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马丁·布罗伊宁格;约瑟夫·克利莫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07 | 分类号: | B60R21/207;B60R21/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车文;郑立 |
地址: | 德国阿***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动车 乘员 约束 装置 | ||
1.一种用于机动车的乘员约束装置,具有
机动车的支撑构件(2),参考所述支撑构件装配在机动车中的状态,所述支撑构件具有面向所述机动车的外部空间(A)的外侧(2a)和面向所述机动车的内部(I)的内侧(2b),
机动车座(3),所述机动车座具有面向所述支撑构件(2)的内侧(2b)的外侧(3a),
气囊(4),所述气囊能展开,以便在面临来自所述外部空间(A)的、在所述支撑构件(2)的外侧(2a)上发生的力施加时保护乘员,
所述气囊(4)的容器(5),所述容器布置在所述机动车座(3)的外侧(3a)上,和
所述容器(5)的可打开区域(6),通过所述可打开区域(6),所述气囊(4)能展开到所述机动车的内部(I)中,
其特征在于
预碰撞检测装置(7),所述预碰撞检测装置用于识别来自所述外部空间(A)的、在所述支撑构件(2)的外侧(2a)上发生的即将来临的力施加,当识别出即将来临的力施加时,该预碰撞检测装置触发所述气囊(4)的容器(5)的沿移动方向(B)从不起作用位置到起作用位置中的移动,所述移动方向(B)从所述机动车座(3)的外侧(3a)指向所述支撑构件(2)的内侧(2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容器(5)从所述不起作用位置到所述起作用位置中的移动,所述可打开区域(6)位于所述支撑构件(2)的内侧(2b)和所述机动车座(3)的外侧(3a)之间,使得所述气囊(4)能在所述支撑构件(2)的内侧(2b)和所述机动车座(3)的外侧(3a)之间相对于所述移动方向(B)横向地展开。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参考所述气囊(4)装配在机动车中的状态,所述气囊(4)被构造和设置为以便当膨胀时沿着所述车辆的纵轴(x)在行驶的直前方向上展开。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移动产生装置(8),所述移动产生装置与所述预碰撞检测装置(7)相互作用,并且被构造和设置为以便当所述预碰撞检测装置(7)识别出即将来临的力施加时,使所述容器(5)从所述不起作用位置移动到所述起作用位置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碰撞检测装置(7)被构造和设置为以便当识别出即将来临的力施加到所述支撑构件(2)的所述外侧(2a)时,产生引起所述移动产生装置(8)的触发的第一输出信号,使得所述移动产生装置(8)将所述容器从所述不起作用位置移动到所述起作用位置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约束装置还包括用于使所述气囊(4)膨胀的气体发生器(9),该气体发生器被构造和设置为以便在所述容器(5)处于其起作用位置中时,释放气体以使所述气囊(4)膨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碰撞检测装置(7)被构造和设置为以便当识别出即将来临的力施加到所述支撑构件(2)的外侧(2a)时,当所述容器(5)处于所述起作用位置中时,产生第二输出信号,所述第二输出信号启动所述气体发生器(9),以使所述气囊(4)膨胀。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约束装置还包括碰撞传感器,该碰撞传感器与所述气体发生器(9)相互作用,并且被构造和设置为以便当检测到力施加到所述支撑构件(2)的外侧(2a)时,当所述容器(5)处于其起作用位置中时,触发所述气体发生器(9),以使所述气囊(4)膨胀。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5)在其起作用位置中被支撑在所述支撑构件(2)的所述内侧(2b)上,以便在施加了作用在所述支撑构件(2)的所述外侧(2a)上的力的情况下,阻止所述支撑构件(2)的与所述移动方向(B)相反的变形。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器(5)移动到所述起作用位置中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移动产生装置(8)以如下方式沿着所述移动方向(B)将所述容器(5)压靠在所述支撑构件(2)上,即:所述机动车座(3)与所述移动方向(B)相反地变形,以便维持所述气囊(4)的展开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877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板材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环保型融雪剂